福船,是适应中国南方海阔水深多岛屿地理环境的古代四大航海船之一。福船首尖尾宽两头翘,尾封结构呈马蹄型,两舷边向外拱,有宽平的甲板,有连续的舱口,舷侧用对开的原木厚板加固,强度较大。造船材料主要是福建盛产的松、杉、樟、楠木。有些船的首或尾的尖舱设置成“活水舱”,也叫浮力舱或防摇舱。这种舱在满载水线附近开有若干孔,其作用是当首或尾下降时有水流人,首或尾上升时水又缓缓流出,使船在波浪中上升速度降低,减少船的摇摆。船首两侧还画有一对船眼,引人注目。狭长的舵向前斜插,大桅上挂着用布制加筋的疏杆硬篷,帆型略呈三角形。福船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很有名了,经,过唐宋时期的高峰之后,不仅用于交通贸易,而且还用于战争。到了明代已成为一种全国有名的战船,在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戚继光抗倭水师中的福船除有大福船、艟、海苍型号外,还有草撇船、冬船、快船等类型。这些船都具有吃水浅、机动灵活的特点。这些战船大小不等,装备各异,在水战中相互协同作战。大福船吃水有一丈二、三尺,船头高昂,船尾翘起,像一座水上堡垒;船底尖削,船身宽阔,上下共有4层,可载士卒百名,在同体小的倭寇战船相遇时,“福船乘风而下,如车辗螳螂”。艟船的特点是帆橹并用,航速快,便于追踪敌船,不使其逃脱;海苍船吃水浅,有利于浅水作战、捕捉落水的俘虏;快船的船头很尖,吃水三四尺、船上装四桨一橹,载士兵三五人,不受风和潮流的限制,能劈波斩浪而行。
唐朝水师战船中,模仿海鹘鸟的外形制作的一种战船“海鹘”,这种船型是:“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翼翘,助其舡,虽风波浪大,但无倾侧”(《太白阴经》)。这种船型适于在沿海风浪中航行,浮板能起到减摇和防侧漂的作用。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上记载,1169年,宋代水军统制官冯湛建造了一艘“多桨船”,“其船系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这是一种把江河船的优点和海船的优点集中体现到一艘船上,并加上战船的武器装备,就成了适应江、河、湖、海各水域航行和作战的战船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