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成渝地区区域整合建议
5.2.1促进成渝地区的区域整合进程
一般的,不同区域单元的一体化进程存在着市场驱动和制度导向两种类型;同一地理单元的一体化进程遵循从市场导向向制度导向过渡的一体化趋势。在中国,三大城市地区正在进行着三个版本的区域整合之路:珠三角的“港澳化”、京津冀的“大北京化”以及长三角的“欧盟化”。从长三角的区域整合进程来看,其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末期,“上海经济区”计划的先行一体化观念为整合起飞创造了前提条件,进而到1990年代由观念“扩展”到行动。1990年代初,长三角地区合作解决的专业事务以“低门槛”的专业领域为取向。1992年开工建设的江浙沪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率先建成),苏州、昆山等地喝到了合作的“第一杯水”。1998年以后,长三角区域整合由“基础设施合作”溢出到“产业部门”领域。最后溢出到金融、政治及制度等较深层次的领域。具体的部门之间合作已经“外溢”到金融、信息、人才、科技等部门,地方政府政治精英之间的交流频繁进行,而最为重要的是制度环境方面的初步合作,如各种协议的签署。此外,长三角整合的进程也被纳入到国家的战略中来,多层级的区域治理体系逐步完善。香港和珠三角之间的经济整合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是一种“非制度型的整合”,其整合的力量主要是文化亲和力和人际关系等。1997年后,伴随着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广东省政府之间相互沟通的加深,这种形势开始发生扭转。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及2003年6月北京和香港政府之间签署“更紧密经济合作安排”(CEPA)成为重要的转折点。在萌芽的制度安排和政府干预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经济整合形式,成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次国家层面经济整合中的一个独特的经济整合转型案例。以往有关经济整合的研究,借鉴的范式往往是西欧和北美的经验案例,而这种新型经济整合形式的出现为研究东亚及珠三角和香港之间的经济关系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整合的历程和经验,结合成渝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和不足,要真正使成渝地区成为一个紧密的地域体系,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所辖地理单元、所辖政府乃至其他行为体的整合。
(1)进一步强化成渝地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快速干道的建设和完善,来强化城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而促进区域整合由“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溢出到“产业部门”的合作。
(2)针对中国WTO的加入以及东部地区资金、技术的西进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条件,成渝地区城市宜根据各自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条件,强化区域分工与协作,从旅游业、服务业、制造业等产业部门着手,促进成渝地区的区域整合进程。
(3)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平衡促进成渝地区的区域整合。当前成渝地区区域整合尚停留在非制度化(机制化)的阶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