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和终极的追究,其实会有多种的答案与何能,我也因此在广泛的精神领域里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探索。我尊重一切宗教中善的东西,而且这种善应该成为所有宗教的基本出发点,并因此构成人类多元和谐的信仰世界。
——《巴黎圣心大教堂》
阴影里的教堂也显得有些阴沉,与福维埃教堂相比,展现出更为古老,陈旧的色调,透露着岁月的疲惫和艰辛。这苍老让人想起养乔伊斯小说里的一句话:“顶好是正当某种热情的全盛时刻勇敢地走到那个世界去,而不要随着年华凋残,凄凉地枯萎消亡。”
——《里昂圣让首席主教教堂》
摩西像活的一样披着暖黄的光在黑暗中出现,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灵性的光辉形象!头威严地竖立着奕奕有神的目光,转首凝视,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牙关紧咬,睿智聪慧流露在神情间,庄重尊严传达在动态里。
——《罗马圣彼得铁链教堂》
当我赞颂这样一座建筑时,我知道它可以在威尼斯水城的景色中继续延续自己重要的身份,延续自己的生命和文字一样久长。因为在广场上,卢梭、拜伦、歌德、乔治桑、缪塞、格林卡、福楼拜、华格纳、契诃夫、果戈理……还有威尼斯的无数名人、画家、都曾经站在广场上,眺望过这一片永恒的风景。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展开
——评《深沉与仰望》
几年前,听说我要去埃及打望,一个姐妹儿羡慕得直流口水,酸酸地对我说:祝姐儿一路平安,我只能是梦游埃及了……
现在而今眼目下,重庆大学出版社要我对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的一本新书《深沉与仰望——欧洲教堂的感念》写一段书评。通看一遍之后,我痴迷寡眼,目瞪口呆,适才明白,这本书评不好写,对我来说它好比是一坨烤得香喷喷的烫手山芋,想吃却不敢下口。
好象是哪个历史名人说过的,有一句听起来很对的话:没得调查就没得发言权。在《深沉与仰望》中收录了周至禹教授游历欧洲,参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柏林、巴黎、卢昂等欧洲各大城市的教堂和观赏教堂艺术所作的五万余字观察细致入微,构思谨严沉稳,行文流畅干净,文笔清新优美,描写细腻精到的笔记和采集精选的四百余幅图片,是真正意义上的有调查,有记录,有思想,有发言。我这样评价并非冒酸,因周教授去过的地方我巴山村妇大多只是耳闻而非眼见,一向是看图识字般的借图神游这些幽思中的风景。读过之后对耳闻为虚,眼见为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晓得自己是虚而周教授是实,这一次轮到我体验当年那个姐妹儿的心情了。
周至禹教授作为造型艺术家的另一擅长是用文字作画,这是大多数以码字见长的专业作家们不具备的本事。如果借用我的专业术语对这部《深沉与仰望》的写作风格进行一下借题发挥的总体描述,则感怀历史似黑白木刻,深沉厚重,刀法多变;刻画形态似石版水墨,变化多端,韵味无穷;怀人感物似套色木刻,层次分明,定位准确;艺术点评似丝网版画,多姿多彩,品类丰富;古今大师似铜版干刻加飞尘,令人景仰,追思悠远。博学多才并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硕果累累的周教授眼光独具,将一部欧洲教堂游记写成了与美学、艺术学、宗教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多线程对话的深入浅出的图文并茂的好看又耐看的学术专著。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字设计”做到这种程度,令人佩服。
“我在凯撒大帝被刺倒下的地方,罗马古寺的旁边,开始对人类信仰的一种思考。”周至禹教授如是说。的确,“宗教是人类自我设定、自我接受的一种信仰系统。几乎在欧洲的每一个城市,都会有教堂矗立,一个城市的成长,一定曾经伴随教堂的修建和布道,一个乡村,最高处一定是教堂的钟楼和尖塔。”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尽管“信仰”一词的范畴有点大。但信仰使得人类具有了创造生命价值和赋予生命意义的原动力,教堂则是信仰的载体与传媒体。当然,欧洲的“教堂是综合的艺术史,涵盖了宗教史、建筑史、绘画史、雕刻史、设计史等等,让细心的游客从中受益,而我是这种受益人之一”。看周至禹教授的书,巴山村妇感同身受,相信其他读者也会展卷有益。观此书似与教授一起在欧洲的著名教堂中游历,你完全可以不信教,但那些在某种信仰的激励下创造的伟大艺术会使你忘记时间的存在及教堂本身的功用。通过对教堂综合的艺术形式的考察与分析,可回顾人类历史之深沉,感悟创造力量之宏大,仰望精神结晶之灿烂,品味艺术人生之精彩。人类需要艺术如同需要水和阳光,在伟大艺术光芒的辉耀和滋养下,人类可以在黑暗中清醒,在混沌中开悟,激发出创造的本质力量,人的心灵可以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得到清理、矫正、安慰和修复。所以我始终认为没有信仰的人生不明生命之意义,不懂生命之价值,更不能创造生命之辉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那一颗蕴涵着创造激情的心灵的存在,是不会融化的坚冰。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戚序
2008年4月28日于泡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