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村、镇的渊源与流变、概念、类型及总体规模
一、中国村、镇聚落的渊源与流变
1.农村聚落——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settlement)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是地表上的重要景观。具体而言,它是以住宅为主,供人类生活与活动的场所,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居民点,其所处环境、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空间形态等共同反映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综合关系。在中国文化里,“聚”为聚集,“落”为落地生根和定居之意。因此,“聚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点,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
聚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早、中期,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和狩猎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大约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逐步学会了耕作,发展了种植业,人类社会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狩猎、畜牧业慢慢分离。而耕作要有比较固定的范围,于是人类开始了定居,形成了最初的聚居之地——农村聚落,即村落。
(1)新石器早期的中国村落
新石器革命是人类经历的一次文明大变革,人类社会自此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时期。新石器时期的总特点是以土地为依存,开始农耕文明。
从社会形态来讲,这一历史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各个氏族部落逐渐兼并、融合,属于部落联盟阶段,没有城郭,也没有国家。
这一历史时期也叫农耕时期。农耕时代对人类居住的一大贡献,就是产生了“村落”这一聚落形态。这时的村落分布,从总体上讲是依附性的,它是中国早期农业文明依附、利用自然的结果。临河的山丘、环山的小盆地是中国早期农业的发祥地。因为这里既有耕地,且取水方便,又可通过捕鱼补充食用。因此,早期先民居住的环境也带有明显的依附、利用性质——村落多分布在邻小河或湖泊的台地、丘陵和冲积平原之上。如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坐落在绶水与洧水汇合的三角地带,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有大片土地可供耕作;另如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南靠龙河、东南近峰山的台地上:湖北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处在两条小河间的三角地上。
针对上述现象,墨子作过总结:“古之民就陵阜而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