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
朱启钤1872~1964,贵州开阳人,字桂辛,晚年号蠖公,人们称他桂老。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卒于北京,享年92岁,几乎长达一个世纪。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在长达近一个世纪剧烈变动的近代中国社会中,要想出污泥而不染绝非易事。所以,对朱启钤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不能把他限制在一个简单而僵化的模式里。而要把他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评介;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朱视为“政客”,但他一生的活动绝不局限于政治方面,他是一个杰出的实业家、古建筑专家、文物收藏家,并对髹漆、丝绣等做过深人的研究,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他是一个多重性的人物,所以对他的研究,必须注意到他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他本人的多重性,也就是近代史家称之为“方面论”及“阶段论”的观点。只有从这纵横两方面去观察他,才能通观他的全貌。我对朱启钤先生知之甚少,感谢朱海北先生、朱文极先生对我的热情支持,使我得到了不少宝贵的资料。遗憾的是朱本人留下的文字材料太少,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查阅更多的史料。对朱启钤先生更深入的研究尚有待后人去完成。
朱启钤早年丧父,随母寄居在外祖父家,八岁开始读书。1884年朱的姨夫瞿鸿机视学浙江,朱随母偕妹至杭州探望姨母,住在杭州学使署。瞿见朱聪明过人,特延聘名师张石琴先生教朱习制举文,经一年多的学习,朱于举业无所成就,却对当时的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瞿经过年余的观察,发觉朱是个经世之才,难望以科举进身。果然,朱启钤很早就显示出了他的办事才能,15岁时,就能帮助办理外祖父的丧事。
1889年朱17岁时与陈崧生曾国藩次婿的过继女陈光玑成婚。婚后自立门户定居长沙定王台。陈崧生出任英法比参赞时,陈光玑随父出国,生活在巴黎,10岁后才回国。陈给朱带来了不少异国见闻。朱启钤终身坚持一夫一妻,没有纳妾。他的子女们特别是女儿可以自由参加社交活动。这在当时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礼教影响的社会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可以说,他较早就从陈光玑那里接受了西方社会文明的思想。
1891~1893年瞿鸿机赴四川典试,朱亦随侍左右。四川幅员广阔,学政每年两度科试,瞿须亲往各县典试,旅途又辛苦又惊险,朱乘马随从,调护瞿的起居。瞿亦注意对朱的培养,并每在他批阅案卷时,嘱朱在侧学习,晓以史乘掌故,并令朱试着批复案卷,感到他的批复颇有见地亦中肯。
这一时期,朱结交不少贤俊,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其中尤以同幕唐才常最是知交。朱的岳父留给他不少驻外时的杂记书籍,朱从这些读物中得出“西人以制造致富”的经验总结。因而认为中国也应走“以制造致富”这条路,可以说朱很早就树立了后来诸多爱国志士提倡的“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的思想。他与唐才常经常谈论,深感中国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强国富民”。直到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朱又佐瞿鸿机督学江苏时,还常与张劭希、杨笃生、章士钊等私购变法维新书籍,互相传习。可以说,朱的一生始终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不管他是短暂的担任蒙务局督办,或任京师巡警厅厅丞,或任交通部总长,或任内务部总长,直到任中兴煤矿总经理,他都没有放弃办实事、发展工业、强国富民的信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