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开国帝王,在他打下天下之后,其亲属近臣、御用文人以及市井小民,有意或无意地以粉饰之笔和溢美之辞来替他隐恶扬善,甚至杜撰故事将他神化。但是,明眼人心中都很清楚,刘邦不是神,说到底,他仍摆脱不了肉体凡胎这一事实!
翻开《史记·高祖本纪》,文章开篇赫然宣称刘邦是龙种——乃其母刘媪与天神蛟龙交配产下的孩子。这个说法实在荒谬!且不说人类至今尚无法证实世间是否存在蛟龙这种生物,即使存在,若说爬行纲蛇目的冷血动物能与哺乳纲灵长目的人类交配,而且还能产下人类的孩子,在生命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有谁还会相信这种谎言?
毋庸置疑,刘邦不是蛟龙的儿子!当然,据笔者考证,他也不是刘太公的亲子。那么,刘邦到底是谁的血脉?作为一位被后世公认的正直史家,司马迁为何也要人云亦云,将民间的离奇传说堂而皇之地记载到正统严肃的史册上?
一、刘氏家族溯源
公元前256年,沛县丰邑(今属江苏省丰县)中阳里的一个寻常农户家里响起一声啼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实践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汉帝国的开基者刘邦诞生了。这是一位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影响的开国帝王,历代以来,关于他的身世有许多离奇的传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邦真实的家世渊源。
关于刘氏的起源与世系,历来众说纷纭。据笔者参阅大量史料文献考证:刘氏始祖可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的第五世孙帝尧。帝尧本姓祁,号陶唐氏,生子源明。源明被封于刘地(今河北唐县),以地得姓为刘,刘源明即刘姓始祖,所以,刘邦在名分上乃属于黄帝后裔。
刘氏传到夏朝的第十三代——夏王孔甲当朝时,家族中出了个做官的人叫刘累,被夏王封为“御龙氏”。从封号的字意分析,这个刘累大概是为夏王管理出行或驾车的人。
后来,刘累获罪于夏王,被迫带着家人逃亡。到周朝的春秋时期,刘累后人在晋国定居下来。这个时期,刘氏家族中又有一个人做官——出任士师(官名,负责国家司法的官员),于是,这个家族便改以官名为氏姓——姓士。此后不久,士家又出了个人物叫士会,此人靠能征善战当上了晋国的大将军,封邑于范(今河南范县),故在历史上又被称做范会或范武子。
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19年),士会在与政敌的斗争中失败,为躲避灾祸,便带族人逃到秦国。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士会受晋相国赵盾之召,重返晋国任职。此间,士会家族中有一部分族人厌倦了公卿豪门那种倾轧争斗的生活,甘心过贫穷但却快乐的农耕日子,于是他们便留在秦国务农。待士会走后,这些留下来的人又恢复了刘氏祖姓,此举或许也有与士会划清界限兼怀念祖先之意。
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晋国不复存在,士氏由此成了魏国的臣民。这个时期,士氏权势日益衰落,为避免招致宿敌的报复,惹来不必要的灾祸和麻烦,士氏家族便也恢复了其刘氏祖姓。
战国初期,魏国日益强盛,魏惠王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并动迁了许多百姓,刘氏族人便随着这次迁都来到大梁。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魏国联合齐国和楚国消灭宋国,瓜分了宋国土地,原属宋国的沛县,从此纳入楚国的版图。这次战争结束之后,刘邦的祖父丰公便从魏国大梁迁移到楚国的沛县安家落户。
关于沛县刘氏的迁徙,《汉书·高帝纪》有如此记载:“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这些记载与笔者上文所考史料基本贴近。但是,我们凭什么来判定楚国沛县的刘氏是在刘邦祖父丰公这一辈迁徙而来的呢?读者请看:魏、齐、楚三国灭宋是在公元前286年,而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这中间相差约三十年,从刘邦出生之年往上推算,恰好也就推到他爷爷丰公这一辈,与《汉书》的记载完全吻合。
由于刘氏迁居沛县的时间不长,《汉书》称刘氏留在丰邑的坟墓极少——“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而关于刘邦祖父丰公这个人,《史记》上甚至连其名字都没有留下。据考,丰公名仁号,讳荣。《汉书·高帝纪》称丰公为太公之父,因定居丰邑,故号“丰公”。灭宋战争结束后,楚国出于休养生息的国策需要,以优惠政策从邻国招募移民。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国籍概念比较淡漠,于是,丰公就带领家人由魏国辗转来到楚国的丰邑。从此,丰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丰邑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庄户人家生活,最后默默无闻地死去,仅在沛丰的无名小山上留下一抔毫不显眼的荒坟而已。
丰公的儿子媳妇,也就是刘邦的双亲,由于是平头百姓,他们同样也未在《史记》上留下名字。《史记·高祖本纪》如是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
“刘太公”和“刘媪”这两个称谓,译成今天的白话,无非就是“刘老爷子,,和“刘婆婆”之意,显然不是什么正式名姓。不过,根据笔者从其他文献中的考证,刘太公和刘媪原本也是有名姓传世的:刘太公名湍(又名执嘉),字显初;刘媪姓王,名含始。
《史记》之所以略去了他们的名字,原因大概有二:其一,为了叙述简洁方便;其二,两位老人本身没有什么功业建树。司马迁故此沿袭他们当年在沛县乡间的习惯称谓,以“太公”、“刘媪”呼之,情理上也讲得过去。
“太公”在封建社会是个尊称,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家境殷实、有些脸面的中老年男子才配获得这个称号;而“媪”则是当时民间对一般中老年妇女的习惯称号——嫁人夫家的在“媪”字前加上夫姓,终生未嫁的则依旧冠以父姓。
有关“媪”这一称呼,《史记·高祖本纪》中留名的还有吕媪、王媪等人。吕媪乃吕雉之母,而王媪则是丰邑街头开酒馆的一位老板娘,刘邦早年曾与其相好,她名字中这个“媪”字的来历应当与刘媪的名字如出一辙。这些当事人在年轻时应当还是被乡亲们直呼其名的,只是在进人中老年之后,才得到“太公”、“媪”之类的称谓,如此,可显得亲切自然。
刘太公夫妇在丰邑的中阳里生儿育女,过着平凡的庄户人家生活。乡邻们怎么也不可能想到,寻寻常常的老刘家,有朝一日竟会走出一位叱咤风云的天下共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