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武则天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151090
  • 作      者:
    何国松主编
  • 出 版 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她是唯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的美貌、智慧、狡诈、狠毒、领导艺术、领袖魅力、卓越的洞见力等,都为后世百姓和文人津津乐道,千百年来争议不休。她的历史功过,犹如那块“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武则天传》全面、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传奇性和争议性的一生。
展开
精彩书摘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是一个门第社会,高门大姓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社会资源和政治优势。当时全国的最大世族共有:因避晋朝战乱而渡过长江称为“侨姓”的,以(琅琊)王、谢、袁、萧四姓为最大;原籍在江南称为“吴姓”的,则以朱、张、顾、陆四姓为最大。在北方,汉人高门都称为“郡姓”,山东以(太原)王、崔、卢、李、郑五姓为最大,关中则以韦、裴、柳、薛、杨、杜六姓为最大。至于源出代北鲜卑集团的大姓都称为“虏姓”,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七姓为最大。不论怎样,宏农杨氏是关中六大郡姓之一,门第之高连唐朝王室陇西李氏也不能比。
  宏农杨氏由汉朝就兴起,至南、北朝末出现了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即隋文帝。女皇之母杨氏,和杨隋王室同宗不同房,她系出宏农杨氏观王房。所谓观王房,是指隋朝“四贵”之一的司徒·雍州牧-观王杨雄一房而言。杨雄是当时正炙热的权贵,其弟杨达也接连上任尚书、纳言(侍中),并曾以营东都副监官职和尚书令杨素主持洛阳宫阙的建设,封为遂宁公。杨氏即是杨达的女儿。杨雄和杨达兄弟两人贵为隋朝宰相,降于唐朝,杨雄之子杨恭仁是武德皇帝的宰相,另一子杨师道则是贞观皇帝的宰相,他们的侄子杨执柔也因女皇有“我令当宗及外家常一人为宰相”的之意而拜相,一个外孙女——就是后来参与封禅大典而行终献礼的越国太妃燕氏——则是贞观皇帝的妃子,家世十分显赫。
  此时是门第社会,故武德皇帝即曾以开国集团门第之高贵为荣,认为他的开国集团皆系出高门世族,比汉朝开国集团的出身卑微越很多。在门第观念如此浓重的时代,婚姻讲求门当户对,若非“卖婚”,文水武氏如何攀得上宏农杨氏这桩婚姻?因此有人认为武士彠当年以贩卖木材之故,所以有机会认识负责营建工程及东京建设的杨达。及至达死隋亡,而士蓑变成唐朝新贵,遂娶杨达之女为妻。此说仅是猜测之词。因为武士彠是否曾与杨达认识,无证可考;而根据《攀龙台碑》和《望风台碑》,武士彠与杨氏的结婚,事在士彠进封应国公之后,且由武德皇帝亲自撮合。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士彠先缺中闱,武德皇帝亲为这位功臣搭线,知道杨氏尚待字闺中,于是就告诉士彠说:“隋纳言·遂宁公杨达,才为英杰,地则膏腴,今有女贤明,可以辅德,秦晋之匹不能加也!”于是特降纶言,俾成婚对。武德皇帝并且亲自为士蓑的主婚人,另遣桂阳公主做女家的婚主,礼娉所需,均由官方供给。婚礼完毕,马上依班例拜杨氏为应国夫人。桂阳公主是武德皇帝之女,也是杨氏堂兄弟杨师道之妻。所以,他们的婚姻决非山东衰落门第的买卖婚姻。士彠也因这桩婚姻的缘故,与李唐王室或多或少也沾上了一些亲戚关系。
  士彠原本家富于财,如果《攀龙台碑》所述是真的,则他做客以来前后赏赐甚多,封寿阳县开国公时食邑一千户,改封义原郡开国公时增邑一千户,武德元年又赐田三百顷、奴婢三百人,别食实封五百户,进封应国公时又加实封八百户,从平京师时曾赐宅一区,表示在长安有住宅,即使后来外放为都督,回京禀报政情时,也不必像其他朝集使般“赁房与商人杂居”。也就是说,武士彠除了门第条件之外,财富和功名这两条件均十分优秀,所以皇帝才为他主婚,相里氏来不及享受的从一品夫人和荣华富贵,现在皆由杨氏来坐享。后来相里氏所遗二子对此后母不礼,这很可能是原因之一。
  根据《攀龙台碑》,说武士彠死于贞观九年(635),享年五十九岁。以此推算,士彠生于北周建德六年(577),武德新律令修成时(624)是四十八岁。至于杨氏,根据《望风台碑》说死于咸亨元年(670)八月二月,春秋九十有二。由此推算,她生于北周宣政二年(579),比士彠小两岁,等到士彠四十八岁为应国公后,与她结婚之时,她已经四十六岁。唐朝女性一般在十三至十八岁之间结婚,而以十五岁最多,是则杨氏嫁给士彠之时,早已过了适婚年龄。为什么会发生情况?
  根据《望风台碑》的说法,杨氏出身高贵,对女红并不重视,而却明诗习礼、阅史披图,颇能属文,其父杨达许为“隆家之女”。或许因为她的门第过高,或佛教信仰,而又教育良好的关系,故不易找到合适的对象。及至隋炀帝大业八年(612),杨雄、杨达先后死于远征高丽的途中,此时她已经三十四岁。碑文说她哀于父丧,希望凭托佛教,“永奉严亲,长栖雅志”,表示已索性不愿婚嫁,祈福父灵。若不是皇帝撮合,杨氏恐怕即如此度过一生,历史上遂也就没有武则天其人其事了。
  两人婚后生活情况良好,杨氏显然是贤内助,甚至武士蘸的仕宦顺畅,也与杨氏“实资阴助”有关。贞观九年武士彠死于荆州都督任上,遗嘱归葬文水,家人乃将他送回故乡安葬。都督是三品职事官,唐朝旧制:三品官丧礼均给卤簿,墓前树立一定高度的碑碣及一定数目的石人石兽,而由鸿胪丞监护丧事。武士彠由于是归葬,故宫造灵睾送至故乡,坟墓则因山而建,穿足容棺,殓以时服,丧费由官方提供。丧礼举行时,委由本州大都督李世绩监护,朝廷另遣郎中一人驰驿前去吊祭。依丧事的规格看,表示武家虽然富有,但依然十分节约。
  杨氏先后为士彠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后来嫁给越王府功曹贺兰安石,季女嫁给郭孝慎,武璺则是次女。及至士彠死,杨氏时年五十七岁,悲痛欲绝,再度“方祈净业,敬托良缘。凭慧炬于幽途,舣慈舟于觉海。于是心持宝偈,手写金言,……将佛日而长悬,共慈灯而不灭”,愿长伴夫墓;但是“特以圣上(武则天)年居膝下,爱切掌中;理藉劬劳,方资顾复”,所以才打消主意。根据《望风台碑》此说法,杨氏是因为武曌尚小,需要母亲的照顾,所以才转变凭托佛教、长伴夫墓的念头的。此年武曌已十一岁。
  及至永徽六年(655)武曌正位六宫,其年十一月杨氏被册为正一品的代国夫人,后来又转拜荣国夫人,位在王公母妻之上。死时赠鲁国太夫人,谥日忠烈,寻又下制赠太原郡王妃。武后临朝,追奉为魏王妃,改其咸阳园陵寝日顺义陵。革命前期追尊为忠孝太后,革命后又追尊为孝明高皇后,陵日顺陵。后来又添“无上”二字,改顺陵日望风台,故其碑又称为《望风台碑》。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多难的童年
第二章  入宫为妃
第三章  剃度落发感恩寺
第四章  入主中宫
第五章  封赐武氏族人
第六章  并称二圣
第七章  泰山封禅
第八章  整饬外戚
第九章  辅政有方
第十章  接班人问题
第十一章  威权独任
第十二章  登上皇帝宝座
第十三章  驾驭天下之术
第十四章  风烛残年
第十五章  大周帝国的终结
第十六章  女皇升天之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