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球金融何处寻求再平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23177
  • 作      者:
    廖岷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救助,新一轮加强管的浪潮,全球金融体系如何在自由和风险之间寻求再平衡,中国如何吸取教训,善用金融?
展开
作者简介
    廖岷,现供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会,任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第十一届常委、全国青年联合会金融界别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协会常务理事。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并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2004—2005年两次获得英国政府“志奋领”奖学金,2006年获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优秀毕业生,进入院长提名名单。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出版《欧元震撼》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既有金融体系和监管架构的反思、批评声此起彼伏,并开始掀起新一轮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大变革。《全球金融何处寻求再平衡》作者根据历时三年多的跟踪研究,利用大量的一手资料,从微观到宏观,梳理了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欧盟、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正在推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及其潜在影响,并探讨了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最新实践,以及中国如何善用金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避免重蹈美国覆辙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金融危机爆发后,市面上渐次出现了一些分析危机根源、探讨金融改革的专著。但是,这些论著大多出自国外。著者们居于风暴中心,固然有案例俯拾皆是之利,但也可能有身在庐山而抓不住本质之弊。本书是中国学者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专著。它以中国人的视角,基于学者的理性和监管官员的警觉,既深入分析了危机的根源,又全面评述了欧美等危机深重国家的监管漏洞及其改革方向,还认真探讨了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所需关注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和中国金融业命运的人们,一定会通过阅读此书而受益。<br>    李扬 中罔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br>    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也最复杂的一次经济危机,对于其原因和复杂性,至今仍无完满的解释。随着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富弹性的压力与日俱增以及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中国金融业将切身感受这次危机和之后的一系列改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极其幸运的是,危机期间,中国有一批年轻有为的技术型官员积极学爿并从事金融监管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廖岷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潜心研究金融监管理沦并努力探索如何运用理论造福中国和世界。这是一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洞悉危机的宏观与微观方面原凶,深入分析了两方国家如何看着危机发生却因没有系统性地分析问题而忽视了危机的严重性。难能可贵的是,由于有交易室的工作经历,廖先生能够充分理解金融衍生产品如何复杂而又深刻地影响宏观经济这·技术问题。在此,我向更广泛的读者推荐阅读这本书。<br>    沈联涛 香港证监会原主席<br>    如果·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后还不多方位思考,那真的会浪费一次百年不遇的学习机会,会甚为可惜。一是了解和思考美国发生危机之前、之中、之后的真实情况,吸取教训,掌握金融的逻辑;一是按照所学去评估中国金融的现状与未来前景。现代金融在中国还年轻,所以,像廖岷先生这样具备第一线监管实战经验的深入思考者尤其可贵,他的思考著作非常值得细读。<br>    陈志武 耶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br>    廖岷先生凭借自已良好的专业训练和勤奋的观察思考,对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传播与影响做了有益的深层次探讨,尤其是对于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做了全面的介绍点评,并且对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具体实践提供了中肯的分析。这是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好书。<br>    胡祖六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前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危机概述<br>    第一章 不期而至的危机<br>    三、危机是如何形成的<br>    通俗地说,次贷就是美国在布什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的大政策背景下,在金融市场风险预期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各类贷款机构纷纷降低贷款门槛和审贷标准,美国很多借不起钱的“穷哥们”最后都贷到了款,买起了房。后来,由于金融市场发生变化,贷款利率上升,这帮穷哥们都还不起钱,其贷款也就成了贷款机构的坏账。其实,如果这些贷款资产没有被证券化,就算全部变成坏账,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来说,应该也不算什么大问题。然而,问题是这些次贷和相关风险并没有停留在美国商业银行和专业贷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而是被打包证券化并出售到了全世界。也就是说,所有与这些次贷相关的债权投资人共同承担了这个损失,而且无法将每笔贷款与债权人一一对应。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当中一些占比并不是很大的风险资产最终可以导致一场影响十分深远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这确实值得全球金融业从实践到理论认真地进行全面反思:是什么机制导致了有毒资产的外部性以及金融市场的外部性被无限放大?我们的金融市场发展理论和实践有哪些需要总结的地方?未来我们应如何防范类似问题?<br>    对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用图1.1简要说明:<br>    银行和非银行的专业贷款机构将住房次贷发放给信用分数较低的低收入购房者①,并将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下简称MBS),出售给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银行将MBS再次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以下简称CDO)等结构性产品继续出售。而保险机<br>    构则通过信用违约掉期(以下简称CDS)为此类证券提供保险。这些次贷衍生产品——MBs、CD0和cDs——为全球机构投资者广泛持有。当形势开始逆转,即房价下跌、利率上升时,初始借款人出现违约而无法偿还本息,损失沿着次贷链条波及每一个投资者——不管是私人还是机构,危机<br>    由此爆发。这就是危机形成过程的完整图像。
展开
目录
代序<br>前言<br>第一篇 危机概述<br>第一章 不期而至的危机<br>第二章 危机的恶化和蔓延<br>第三章 危机的救助<br>第二篇 金融危机缘何产生<br>第四章 过于宽松的制度环境<br>第五章 金融市场的赌博行为<br>第六章 金融创新的泛滥<br>第三篇 金融监管大变革<br>第七章 为什么需要金融监管<br>第八章 欧美的金融监管改革<br>第九章 宏观审慎监管和系统性风险<br>第十章 资本监管<br>第十一章 公司治理与薪酬激励<br>第十二章 大型金融机构监管<br>第十三章 流动性风险监管<br>第十四章 金融创新和衍生产品监管<br>第十五章 其他监管改革<br>第十六章 对当前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考<br>第四篇 我国的银行业监管<br>第十七章 我国银行业监管实践与探索<br>第十八章 金融市场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