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媒体新营销与广告新理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63267
  • 作      者:
    许正林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新媒体新营销与广告新理念》主要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广告理念、广告营销和广告学教育等领域产生的新变化,并对跨文化背景下广告的传播效果及与同价值取向的中西方广告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使读者站在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角度。<br>    《新媒体新营销与广告新理念》适用于广告学、市场营销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从业及研究人员。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数字时代的广告生存形态<br>    1.媒介技术与广告生存形态的关系<br>    (1)媒介技术对媒介形态的影响。技术是人作用于物的手段,它既具有人的属性,又具有物的属性。技术从两个方面对人类传播产生影响。首先,技术直接导致媒介形态发生改变。德国技术哲学的创始人恩斯特·卡普早在《技术哲学纲要》(1877)就指出:“技术是人体器官的投影”。③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技术是人的延伸”。④而美国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提出“窗户理论”,他指出媒介形态的变化是“补救性媒介进化”的结果。⑤无论是“投影论”、“延伸论”还是“补救论”,都旨在表明媒介技术具有自身进化的动力,并不断刺激媒介形态发生变化,不断突破着人类传播的时空局限。邵培仁认为人类传播史上有五次传播革命,即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和网络传播革命。⑥每一次技术革命必然导致大批新的媒介类型出现,例如文字革命导致书籍诞生,印刷革命导致报纸杂志诞生,电子革命导致广播电视兴起,网络革命导致网络媒体兴盛。其次,技术通过影响整个传播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对媒介形态的变化起作用。任何技术都存在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之中,在此系统中,技术因素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⑦,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⑧,都说明了技术对整个社会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反过来,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对身处其中的媒介形态也有反作用。例如,印刷诞生导致知识由精英阶层的垄断转向大众阶层的普及,从而加快了“便士报”的流行。<br>    (2)媒介技术对广告生存形态的影响。媒介技术进步对媒介形态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对广告生存形态变化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一方面,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广告生存形态必然发生适应性变化。以中国广告史为例,在文字出现前,只有口头叫卖、音响、实物陈列等较原始的广告形式,夏商时期文字诞生,导致禹鼎、象魏、酒旗、招贴、传单、灯笼广告等形式不断涌现。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印刷术诞生,出现了印刷广告,北宋时期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是典型代表。到了近代,机器印刷的报刊广告盛行。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电子传播的发展,又出现了广播广告、霓虹灯广告、电影广告等形式。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电视广告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形式。
展开
目录
    新媒介与广告新观念<br>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告理论与实践的十大话题<br>    新媒体时代营销传播的有关问题探析<br>    广告媒介简说<br>    广告传播的3.0时代<br>    <br>    新媒介与广告<br>    关于新媒体未来的几个问题<br>    论ACG时代下漫画广告的传播优势<br>    手机广告新媒体研究<br>    提升网络广告视觉表现创新能力加速国际化进程<br>    创意整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研发广告一体化<br>    论数字技术传播背景下的广告生存状态<br>    新媒体传播对广告业的影响<br>    网络电影广告特征及发展分析<br>    移动电视媒介内容及广告经营分析<br>    数字杂志广告盈利探析<br>    博客广告的传播特点与存在的问题<br>    数字化背景下广告摄影传播特点研究<br>    对广告开发户外新媒介的思考——由“肚皮广告”想开去<br>    媒介融合中广告形态的变化<br>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br>    <br>    新营销与广告新观念<br>    从“创意”到“接触管理”——营销传播运作模式及其核心的转型<br>    新营销时代下企业广告新思维——谈企业的品牌思维与核心竞争力打造<br>    基于顾客资产价值的精准广告营销分析<br>    略论媒介反向竞争战略与盈利模式之联系——以《环球时报》为例<br>    在新闻与广告的交叉地带徘徊<br>    虚拟形象代言人走俏品牌营销传播<br>    强势媒介主导中国广告业发展方向<br>    试论行销趋势中的两个“复归”<br>    企业激博:品牌营销新工具<br>    <br>    广告价值取向与中西广告比较<br>    当代西方广告设计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融合<br>    消费者感知年龄维度属性的中西方比较与广告应用<br>    从符号经济的特征看广告价值的提升<br>    中西价值观念差异与广告传播<br>    政府重拳出击违规广播电台广播广告必须自律<br>    <br>    新媒介新营销时代下的广告教育<br>    美国高校广告教育状况概述<br>    以传统文化提升广告创意的民族特色<br>    民族广告高等教育的理论践行与案例教学创新<br>    “有效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广告学专业教育<br>    中国一东盟合作背景下的广西广告教育<br>    新媒介新营销时代的公众广告素养培育问题探讨<br>    以创意教育为核心的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br>    <br>    全球背景下广告的跨文化传播<br>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文化地位问题的策略性思考<br>    从接受美学看跨文化传播中的“争议广告”<br>    误读抑或挑衅——广告传播的跨文化对话<br>    全球性品牌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策略<br>    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几个伦理问题<br>    在向西的潮流中,我们向东——中华传播习俗与中国广告策略关系的初步探讨<br>    文化适应与文化转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两条路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