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一个年轻人很少有机会能够马上拍到长片,这时候同学之间就分化威两种,一种还在清谈,每天热血沸腾,希望能够一出校门就找到一个拍长片的机会。另外一部分.像我就觉得比较悲观.所以就让自己从一些小事做起,这个小事情就是拍短片。之前中国并没有拍短片的传统,短片也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媒介形式。大家觉得它可能只不过是熟练导演业务。进人电影界的一个桥梁而已。当时我也是持这种态度的。
有一天。我在学校吃完饭,从食堂拿着饭盒走出来,碰到两个东北人,两个东北人问我说: “哥们儿,你会不会拍电视?”我说:“我会。”那两个东北人说他们是东北一个广告公司的,来北京参加一个什么博览会,临时兴起.觉得北京的广告牌、户外广告都做得不错,他们想拍一些户外广告资料回去作为参考给客户看。
他们问我能不能去拍。主要是地铁和户外的广告。我说:“可以。”他们说: “两天的时间够吗?”我当时很高兴,因为我知道这个工作量有一天足够了。这样他们出钱租两天的器材,我用一天按要求拍户外广告,另一天就可以属于自己了。
那天也不知道拍什么,就找了几个同学拎着机器去了天安门广场,从早上八九点一直拍到天黑,后来剪辑出来就变成了我的第一个短片,十分钟的,《有一天,在北京》。那真是我第一次摸机器,从机器后头看这个世界。这个片子现在丢了,再也看不见了,但还是挺怀念的。
记得短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变焦慢慢地推向天安门广场毛泽东的头像,然后一个叠画,然后再变焦拉出来.当时很得意,觉得这个简洁的运镜说明了一种时代的变化。这之后又拍了三十分钟的《嘟嘟》和五十分钟的《小山回家》。
展开
——贾植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