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竹林七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683575
  • 作      者:
    刘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强,笔名留白,1970年生于河南正阳。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长期从事《世说新语》和魏晋风度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著有:《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曾胡治兵语录增补本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今月曾经照古人:古诗今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人物篇、典故风俗篇两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随笔杂文集《有刺的书囊》(中国青年出版社)等。2010年10月在《百家讲坛》开讲《竹林七肾》。
展开
内容介绍
  这部书的主人公,是魏晋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文人群体——“竹林七贤”。
    “魏晋”这两个字,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就历史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钮,礼崩乐坏,伦常失序,群雄并起,“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致使神州板荡,生灵涂炭。一句话,天下大乱,且乱得不能再乱!
    就文化言,魏晋是个花园:思想自由,价值多元,个性张扬,文艺勃兴,上可与先秦相媲美,下则为盛唐开先河,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一句话,美不胜收,怎一个美字了得!
    魏晋,就好比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三峡”:一则是,地势诡谲,险象环生,逼仄处,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则是,峰回路转,移步换景,开豁时,无限风光在险峰!
    魏晋,有说不尽的金戈铁马,英雄无悔;魏晋,更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名士风流。
展开
精彩书摘
    《晋书·刘毅传》有句话:“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 正始,是三国曹魏的一个年号,时在公元240—249年。 正始十年,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时期,在中国文 化史上地位也格外重要。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土特产”——名士文 化——宣告成熟。在汉代史籍中尚不多见的“名士”一词,从此堂而皇之、 络绎不绝地出文人史,几成泛滥成灾之势。 与此同时,名士群体也开始闪亮登场,正式走上了历史和文化的前台。 于是,在后人的记述中,赫然出现了“正始名士”这样的字眼。正始名 士的核心人物有三个: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都是名门之后,贵胄之子 ,当朝显要。一句话,他们是在朝的名士,居于“庙堂之高”。 而本书的主人公们,则被冠为“竹林名士”,他们也在正始年间相遇, 并结成了一个相对松散的交游圈子。他们的出身并不显贵,多与现实政治保 持着距离,以隐居为乐事。一句话,他们是在野的名士,处于“江湖之远” 。 但是,后者的名声,很快就超过了前者。在后人的传播和想象之中,他 们的形象日益高大,他们的故事分外迷人,他们的精神令人神往。渐渐地, 他们被凝固成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称谓——竹林七贤。 说起竹林七贤,人们都会联想到这么一幅画面:在青山秀水之间,茂林 修竹之下,七位风采出众的隐士,或坐或卧,姿态各异,有的开怀畅饮,有 的弹琴度曲,有的仰天长啸,有的挥麈谈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们的 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尽显名士的超然高蹈、潇洒风流。 这样一幅画面,是我们的凭空臆想吗?当然不是。事实上,这画面的“ 定格”,有着历史和文化的有力支撑。比如,唐代画家孙位就有一幅传世名 画,题为《竹林七贤图》,又名《高逸图》。尽管此画只存残卷,七贤只能 看到四贤,但画面所表现的人物风貌及精神气质则是高蹈而脱俗的。再比如 ,上个世纪60年代,在南京江宁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 像砖,作为现存最早的关于竹林七贤的艺术作品,它所展现的人物精神气质 与《高逸图》并无二致。,至于当代画家的笔下,竹林七贤的形象就更是空 灵幽眇,超凡人圣。这样一来,我们脑中闪现出上述那样一幅画面也就毫不 奇怪了。 然而,这样一幅画面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和可信度呢? 说实话,很难说。太过理想的画面,恰恰会造成对真相的遮蔽。如果用 照片来比喻这幅画面,那它应该是艺术照,而非生活照。为什么?道理很简 单,竹林七贤再超脱,毕竟不是神仙,而是人。他们都不是活在真空里,而 是活在社会中、历史中,甚至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众所周知,在人类社 会中,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更何况竹林七贤生活的时代正好是一个政治 环境十分险恶的乱世呢? 所以,走近真实的竹林七贤并不容易。 对真相的靠近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耗费心力的猜谜过程。 更何况,竹林七贤的故事,展现的本就是一个历史大谜、文化大谜、人 生大谜? 所以,在进行故事的讲述前,我们有必要跳出故事,先来做一番猜谜游 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拨云见日,一睹其庐山真面。 我以为,围绕着“竹林七贤”这个称谓,至少就有三大谜题。 第一大谜题:竹林七贤是不是只有七个人?这是——人数之谜。 第二大谜题:竹林七贤是不是知道“竹林七贤”?这是——传播之谜。 第三大谜题:竹林七贤是不是真在“竹林”活动?这是——地点之谜。 人数之谜 首先,第一大谜题:竹林七贤是不是只有七个人呢? 比较不冒风险的回答当然是——“是”。因为这问题本身就有毛病:不 是七个人,又怎么叫做“七贤”呢? 但是,不冒险的回答不一定就是负责任的回答。不冒险的回答往往是权 衡利弊的回答,是尽量从众的回答,这样的回答比较讨巧,不容易得罪人。 负责任的回答是什么呢?我以为应该是——“是也不是”。 说它“是”,是因为竹林七贤早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七贤是哪些 人也都是有据可查,确凿无疑。我们还是先认识一下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吧 !根据各人在这个群体中的重要程度,竹林七贤可以排列如下: 1.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今安徽濉溪,一说宿县)人。 2.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人。 3.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4.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生卒年不详。年龄当介于阮 籍与嵇康之间。 5.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与山涛 同乡。 6.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生卒年不详。年龄应该比 向秀略小。 7.王戎(234—305),字浚冲,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戎在七贤中 年龄最小,比山涛小29岁,比阮籍小24岁,比嵇康小将近10岁。 以上就是竹林七贤的大名单。嵇康、阮籍、山涛是核心人物,其余四人 则为羽翼。从籍贯上看,竹林七贤中有四个河南人,分别是阮籍、山涛、向 秀、阮咸;两个安徽人,嵇康和刘伶;一个山东人,即王戎。这个地域的分 布,差不多也代表了“魏晋风度”的发源地和大本营。 既然这七个人清清楚楚,又为什么说“也不是”呢? 这就要说到“竹林之游”这个概念了。根据史料记载,在七贤被定名之 前,他们的交游常常被称作“竹林之游”。这个说法大概在西晋就已出现, 远比“竹林七贤”的称谓要早。也就是说,最初参与竹林之游的人,绝不仅 仅只有七个。P1-4
展开
目录
引言七个人的一百年(代序)
第一章 七贤之谜
请君猜谜
人数之谜
传播之谜
地点之谜
聚散之谜
第二章 曹马之争
曹叡托孤
司马懿其人
临终遗言
裙带关系
第三章 急流勇退
夜半弃官
小族快人
愿许三公
坐山观虎斗
初涉仕途
三十六计走为上
第四章 绝代双骄
契若金兰
沉默是金
一代天骄
隔墙有目
……
第五章 竹林盛宴
第六章 高平陵之变
第七章 请君入彀
第八章 黑云压城
第九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十章 冰火两重天
第十一章 司马昭之心
第十二章 真假绝交
第十三章 广陵绝唱
第十四章 曲终人不散
尾声 千古流芳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