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麦白粉病
五、小麦白粉病的传播
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5%-10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和侵染,但以高湿而又不会形成水滴的条件最为适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正常萌发伸长需在98%以上的相对湿度。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会降低。温度在0.5~30~C范围内均可萌发,其中以20℃最适宜。日光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小麦如果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或阴雨潮湿,会严重发病。
在田间,小麦白粉病通常于11月下旬或12月上、中旬,先后在早播的感病品种上开始发生,病害在冬季仍能继续缓慢发展,一般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麦苗上越冬,来年春季再继续产生分生孢子,到3月底至4月初便可发展成为中心病团。4月中旬以后,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形成病害流行。4月下旬到5月中旬,正值小麦齐穗到灌浆期,由于气温继续上升,在小麦的植株下部病叶上,开始出现子囊壳,直到小麦接近成熟的5月下旬,子囊壳普遍形成。
在黄淮麦区,由于夏季气温高,分生孢子保持侵染力的时间又很短,因此病叶上残存的菌丝不能渡过夏季,但在夏季干燥条件下,子囊可在麦残体上越夏,待秋季湿度适宜时放出子囊孢子侵染冬前麦苗。在河南省,平原地区由于夏季温、湿度高,白粉菌不能越夏,但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可在530m以上山区的自生麦苗或夏麦上普遍发生并越夏,通过气流传播到平原地区的小麦幼苗,完成整个侵染循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88)。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