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类伴随增龄衰老或医学原因引起的,以骨量丢失、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频度增大为病理特征,以骨痛、骨密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退行性、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br>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美国绝经后白人女性分别有54%和30%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80岁以上的白人女性中,有0%的人患骨质疏松症;大于50岁的男性有3%~6%患骨质疏松,28%——47%为骨量减少。我国骨质疏松症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6.97%,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总人数15435万人,占总人Vl的11.94%。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2亿5千万,其中25%~70%有骨质疏松,除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骨质疏松还导致了数以千万计的人残废和早逝,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病病因不明,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钙制剂、维生素D、二磷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氟制剂等,但因前者可能增加癌变风险,临床应用尚存争议而难以推广;后者因胃肠刺激、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需长期服用及价格高等因素使病人依从性较差甚至难以接受。近几年国内外学者把重点转向了非药物康复治疗。非药物康复治疗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而在国外已是一门较成熟的技术,为此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中心的医师和治疗师们,经多年探索,就该病的评定、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非药物康复治疗技术,该技术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3年获准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掌握该技术无疑会为骨质疏松症治疗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