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温病条辨》导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15909
  • 作      者:
    杨进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温病条辨导读:中医经典古籍导读》以清嘉庆癸酉年镌问心堂《温病条辨》刻本为蓝本,并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增补评注温病条辨》本所修订的。全书共分5个章节,前几章主要包括对《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和该书编写情况的简单介绍,对《温病条辨导读:中医经典古籍导读》的学术渊源、学术观点、主要学术思想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对一些学术观点提出了我们的一些认识或开展了初步探讨。同时也介绍了《温病条辨》的方药在当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热病和内科杂病的部分实际运用情况。之后,选取了三焦篇的全部原文,对原文的内容及其相关方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内容介绍
    《温病条辨》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较系统地论述了四时温病的病因、发病、传变、诊断及治疗,不仅是中医临床诊治温热病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全面继承了历代医家关于外感温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精华,特别是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诊治温热病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结合了作者吴鞠通在温病理论证治方面长期研究的心得体会。本书对《温病条辨》的作者和全书作了简单介绍,主要对该书的学术思想和现代临床运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对一些学术问题作了探讨;本书还选取了《温病条辨》上焦篇、中焦篇和下焦篇的原文,对其内容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本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理论以及在临床上指导温热病的诊断治疗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及中医临床医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概论
    第二节  学术思想
    一、内容简介
    《温病条辨》共六卷。本书的主体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共265条,内有方剂208首。另有原病篇19条和杂论18篇、解产难17篇、解儿难24篇。在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本书的写作体裁则仿《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较简单扼要,以便记诵。但又恐过分简单而医理难以完全阐明,所以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这种自条自辨的写作方式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因本书是采用分条论证的形式,加上有些内容详于前而略于后,有些内容则详于后而略于前,所以在学习本书时,不能只注意“条”的内容,而应把“条”与“辨”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并要将全书前后互参,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吴氏的学术思想和各种病证的证治内容。
    吴氏以其在温病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闻名于世,被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家之一。其学术思想早年受吴又可《温疫论》影响较深,认为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在进一步研究之后,又感到“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吴氏之前的叶天士在温病学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对当时医学界的影响也很大。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主要宗叶天士,但叶氏有关温病学的理论和治疗经验多散见于医案之中,所以人们学习掌握较为困难。吴氏认为有必要把叶氏有关温病学的理论和医案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温病条辨》有半数以上的方剂是直接或间接引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医案而制方的。叶氏医案中的内容经吴氏整理后,使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内容较为系统,并把叶氏医案中的处方定为较为固定的方剂,冠以方名,便于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吴氏也继承了《内经》、《伤寒论》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证治内容,强调“考之《内经》”,并称著《温病条辨》的目的是为了“羽翼伤寒”,还在每方条下,注明了是采用《内经》何法;在《温病条辨》中引用《伤寒论》原方或以原方变化成新方者甚多。可见吴氏能广泛地继承前人成就,加以整理、加工、提高,从而在医学方面,特别在温病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另外,吴氏也把本人长期从事温热病治疗的经验融入本书之中,并博采诸医家之长,使得本书的内容甚切实用,该书一出即普及大江南北,被视为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甚受后世医家的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就是在近代,也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一起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为学习中医者必读之作。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概论
第一节  作者及著作简况
一、作者简介
二、治学思想
三、《温病条辨》版本及注家
第二节  学术思想
一、内容简介
二、学术源渊
三、主要学术思想
第三节  学术观点
一、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的分类
三、温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四、温病的三焦治则
五、论肾之证治
六、治疗温病的指导思想
七、体质在温病辨治中的意义
八、温病的一些主要治法
九、几种主要温病病证的辨治
十、首论温病五大死证

第2章  认识及应用
第一节  对《温病条辨》学术问题的认识
一、关于温病的概念
二、关于温病的病因
三、温病是否都是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四、关于下焦病证的证治内容
五、关于恶寒用桂枝汤,不恶寒用银翘散的问题
六、关于解表法的问题
七、关于清法的问题
八、关于通下法的问题
九、清营汤是清营法还是气营两清法?为什么有用黃连与去黄连之别
十、关于滋阴法的问题
第二节  《温病条辨》的现代临床运用
一、指导对各种急性热病的诊治
二、用于指导内科杂病的治疗

第3章  原著选读(上焦篇)
第一节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第二节  暑温
第三节  伏暑
第四节  湿温、寒湿
第五节  温疟
第六节  秋燥
第七节  补:秋燥胜气论

第4章  原著选读(中焦篇)
第一节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第二节  暑温、伏暑
第三节  寒湿
第四节  湿温(附:疟、痢、疸、痹)
第五节  秋燥

第5章  原著选读(下焦篇)
第一节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第二节  暑温、伏暑
第三节  寒湿
第四节  湿温
第五节  秋燥
方剂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