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曾国藩养生秘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004012
  • 作      者:
    (清)曾国藩原典
  • 出 版 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曾国潘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多多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他的一些养生方法,却使在今天,乃至以后,都有广泛的实用性。其“极热之水洗脚”,毛泽东早年也力倡些法。曾国潘养生九诀: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戒恼怒,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热水洗脚,五曰两饭后千步,六曰不轻服药,七曰静坐有常时,八曰骑射练筋骨,九曰种花养鱼怡性情。
展开
作者简介
    曾国藩,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却毁誉参半,差之天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曾剃头”“卖国贼”的恶名。清政府在其逝世后称赞他“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甚至将其誉为“古今完人”。他的门生故吏更是称赞他“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
展开
内容介绍
    曾国潘养生九诀: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戒恼怒,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热水洗脚,五曰两饭后千步,六曰不轻服药,七曰静坐有常时,八曰骑射练筋骨,九曰种花养鱼怡性情。《曾国藩养生秘诀》里提到的几位名人,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善于保养、维护健康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极热水洗服”,毛泽东早年也力倡法。张学良,曹软禁后,以钓鱼、嬉戏山水为乐,也得长寿,无不合于曾国落的养生九诀。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一席话是写给儿子曾纪泽(1839一1890)的,当时曾纪泽26岁,连日患病,神倦头眩。两岁时,曾国藩接他母子进京,虽出生乡下,却长在北京,生活水平应该高于常人,但体质弱,年值青壮也常患病,51岁去世。他弟曾纪鸿,有数学才华,推算圆周率到百多位,领先当世,33岁病逝(1848-1881)。儿子本听话,身体却差,曾国藩在教导他们读书做人时,也常讲些却病养生之道。
    曾国藩养生思想的根本,就浓缩在上述两段话中:其一是“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将在下一小节里详细讨论;其二是不生妄念,保持清静的思想;其三是“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一、不生妄念
    曾国藩认为心静如水,不生妄念,淡薄名利,把万事看空,有益于养生。这与佛教“断妄念”的观点是一致的。
    全部佛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断除妄念。妄念,又叫妄想。我们头脑中不断想事情,种种蓬头、种种幻想,都像电影一幕一幕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地停止。这种想事的心,就是“妄心”。断妄心、除妄念,实在不易。正如古人所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但妄念中大量的功名利禄之心、患得患失之心、妒嫉之心、非分的欲望、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等等,却是可以努力戒除的。
    佛学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不要攀缘外境,即不与人搞攀比,这样内心才能宁静而不浮躁。要随遇而安,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社会生活中,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大至全球,东西贫富,反差至极;小至国内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再小到身边的事物,行业贫富悬殊,百业参差不齐;最后小到一个家族之内,兄弟之间也存在贫富。
    在历史上,高僧的长寿概率明显高于帝王。据《历代名人生卒年表》一书记载,561位高僧中,百岁以上者6人,90岁以上者34人,80岁以上者150人,70岁以上者351人,65岁以上者423人。而同一时期的帝王,194人中,80岁以上5人,70岁以上11人,65岁以上19人。高僧的长寿与其心静有关。僧侣出家谓之看破红尘,“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对世间名利看得比较淡漠。而高僧在修身养性方面更有成就,更善于控制感情,往往遇事不慌不忙,情绪变动不大,个性温和,乐善好施。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既擅长治病,又擅长养生。张仲景精神养生术的核心是:清心寡欲,排除杂念,思想清静,决不见异思迁,想人非非,并注意消除嫉妒心理。他在当上大官之后,仍把权、势、钱看得淡如清水,从不为身外之物烦恼,继续专心致志地攻读医书,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德行。他每天利用空余时间为广大百姓治病,没有一点架子,随叫随到;对来就诊者,不分亲疏、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并且一概不收报酬,只收成本。对无钱买药的穷人,他还解囊相助。他这样做引起了家人的不满。有一天,夫人抱怨说:“我们没有指望你升官发财,和你享福,可是你每天忙,我们陪你忙,还把钱财搭进去,我们也并不富有啊!”张仲景听后坦然一笑说:“此为人生区区小事,何必去多想!”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去除一“私”字,多少烦恼忧愁化为乌有!正所谓:
    廉者足不忧,贪者忧不足;
    知足者常乐,寓乐自足中。
    思想清静,除私欲,戒妄念,实为养生一大要素。
    在这些方面,曾国藩也是说到做到的。曾氏一直自律甚严,他力除私欲,一生清廉,为世人所称道。他从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财物,主要是些书,他一身衣服的价值不超过300两银子。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国藩移居经过翻修的总督衙署,他到署西的花园游览,花园修工未毕,正在赶办。游观后,他感叹道:“偶一观玩,深愧居处太崇,享用太过。”这是他逝世前两个月最后一次游览!
    晚年,他自感身体太差,实在“有玷此官”,他多次上疏恳辞官职,至少官做小一些,他并不贪恋权位钱财,而两位弟弟国荃和国潢便与他不相同。尤其是国荃,攻下吉安、安庆、天京后,三次搜刮,一次比一次凶。他在家乡所起的“大夫第”,长达一华里,房子数百问,中储大量财宝、家具和仆人婢女,为当时所罕见,被人讥为“老饕”。曾国藩对此极反对,他认为“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氏的确在戒妄念上下了不少功夫,做到了思想清静。这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也就是古人倡导的“尽人事以成天意”,这是一种积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倡“尽人事”,与完全服从上天的宿命思想大不同。
    思想清静通过自我控制而来,尽其在我,完全是发挥人的奋斗作用,把成败置之脑后,就不心乱,也不烦恼,自然做到了思想清静。因此说,不生妄念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的思想,都归属于思想清静,对养生极有益。
    北宋文坛泰斗苏东坡,虽只活了65岁,但对养生术颇有研究,他提倡“淡泊以养性”,做到“心安”。有一次,苏东坡从山东崂山坐船去江淮一带,海上遇到大风,同船人惊慌失措,双脚失去控制,乱蹬不停,纷纷呕吐。而苏东坡却起居如常,安之若素。这种遇乱而心不乱,就叫“心安”。中国古话中的“麇鹿兴于左而心不惊,泰山崩于前而目不变色”也是这个意思,有较强的心理控制能力,才能减少情绪波动,做到思想清静。
    如果遇乱心不静,乱上加乱,不仅于养生不利,甚至会有危险。传说清朝康熙年间,钱塘江一带有个富翁叫做孙越如的,他为富求仁,乐善好施。穷人向他借了粮食,还与不还,还多还少,他从不计较,在乡里名声很好。一次,他和几位朋友分乘两只一大一小的船,渡长江北上。两只船行到江心,忽然风浪大作,天上乌云滚滚,孙和三位朋友坐在大点的船上,另外小船上坐着两个人。大家正在惊惧之时,忽见天空中站立着一个金甲神人,手中拿着一个纸牌,上面分明写着“孙越如”三字。众人一见,似乎恍然大悟:原来风浪大作,是为孙员外而来!大家慌忙叫孙去坐小船,小船上的两个人赶忙跳上大船。此时孙越如心不惊,肉不跳,坦然登上小船,置生死于度外。孙在小船上刚刚站定,回头一看,大船已不见踪影,其余五人“下落不明”。孙这才知道神人纸牌的用意。假若那大船上的三个朋友遇乱不乱,与孙同生死,那么神灵一定会因孙越如在船,而投鼠忌器,不致伤害这三人性命。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曾国藩养生观
第一章 精神情志篇
一 思想清静
二 精神乐观
三 意志坚强
四 心胸开阔
五 仁者寿高
六 节制怒火

第二章 兴趣爱好篇
一 诗词歌赋
二 琴棋书画
三 花木鸟鱼
四 郊外漫游
五 练武习射

第三章 饮食烟酒篇
一 饮食的质
二 饮食的量
三 合理烹调
四饮食时间
五 食补与食疗
六 烟酒茶

第四章 起居节劳篇
一 起居有常
二 居住环境
三 劳逸适度
四 节欲延年
五 失眠调治

第五章 疏医远巫篇
一 疏医远巫
二 动静养生
三 适当进补

第六章 重点保养篇
一 头发面
二 耳目
三 口齿
四 胸背腰腹
五 四肢

第二部分 曾国藩疾病观
引言
第一章 曾氏疾病篇
一 失眠
二 眼病
三 疮癣
四 眩晕
五 耳鸣
六 腰痛
七 腹泻
八 汗症
九 中暑
十 晚年多病

第二章 亲人疾病篇
一 祖父病
二 母亲病
三 妻妾病
四 澄弟病
五 温弟病
六 沅弟病
七 季弟病
八 纪泽父子病
九 纪鸿父子病

第三章 其他人疾病篇
一 胡林翼病
二 将士疾病

第三部分 曾国藩修身观
引言
一 忠义篇
二 仁慈篇
三 孝悌篇
四 忍气篇
五 诚恕篇
六 名利篇
七 清廉节俭篇
八 谦虚篇
九 勤早篇
十 谨慎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