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书内容为核心的讲座自2008年2月春节黄金周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首播,引发超高的收视率,五一假期重播,成为该栏目少见的重播节目之一,7月樊正伦三度开讲!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晚报》等强势媒体热捧的中医养生权威专家。
樊教授中医养生讲座热遍全国,居同类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热播榜首,医药记者惊呼听他讲中医真是“过瘾”!网友惊叹:“中医真伟大!樊教授真了不起!”
曾经报道樊教授中医养生观的机构: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百家讲坛》、《东方之子》、凤凰卫视、《人民日报》、《北京晚报》、新浪网、《中国青年报》、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来过王府井大街上“平心堂”门诊的有商业巨子、政府要员、明星大腕、驻华使节、外企驻京首席代表,而樊正伦就是“平心堂”中超高人气的专家之一,挂号的病人早已经排到了半年之后。他治愈的糖尿病患者、器官移植产生排异反应患者等重症病人,让西医大夫和海外媒体啧啧称奇。
简单易学的中医养生法;
吃喝玩乐中的健康大学问;
名中医跟你唠家常,省钱防病赢百岁康;
最火爆的中医讲座精华。
人不应该只相信医生,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当身体指标没有完全改变的时候,西医就告诉你没病,等真正把疾病的“帽子”给你戴上,想要摘下去就难了。所以,随时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并适时适当地加以调整,这就是中医上讲的“上工治未病”。
顺四时——夏天就该热着过
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夏天惟恐空调开得不大,就怕屋子不凉快;冬天惟恐暖气烧得不热,害怕在屋子里冻着。其实,这些都违背了天地四时运行的基本规律。
节饮食——养生食为先
年轻时,你身体里的血液就像清水一样,能够把营养带到全身每一个角落。随着年龄的增大,如果在饮食结构上不加注意,每天膏梁厚味,暴饮暴食,血液就逐渐变成像黄河水那样浑浊,各种垃圾都堆砌在体内,各种病症也会找上门来。饮食是用来养命的,我们不能图一时享受,而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调情志——好心情也是药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的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的时候,不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影响,气血就会正常地运行,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反之,当情绪出现异常的时候。就会让气血产生逆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慎医药——小心!是药三分毒
是药三分毒!西药化学性的毒副作用很明确,而中药的毒是相对的。中药是来纠正人体不平衡状态的,但如果吃了药反而让你的身体不平衡了,就是“毒”了。人参好,但看用在什么人身上,内里虚弱的人吃了有很强的补气作用,但火力旺盛的年轻人吃了,那肯定会流鼻血。因此,用药不可不慎,不能滥吃。
展开
中医药学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都是靠医学经典和师带徒这样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樊正伦在刚学中医的时候,没有医学经典,也没有老师,直到30岁的时候才师从著名中医胡希恕。在学的过程当中他深感师辈医学的精湛以及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在以后多年中他主持、策划、出版编辑了大量的中医药学的经典典籍,而且很多典籍对于他来讲已经烂熟于心。同时他坚持十几年义诊不辍,而这些行为也成就了一个善治肝胆疑难杂症的中医学家。
有一个寻常人家,女主人豁达诙谐,常常带给家人一片欢快的笑声,但是不幸接连降临,2004年,45岁的女主人由于严重的肝脏疾病,不得不进行肝脏移植。不久,重获生命的喜悦消失,2005年,她出现了严重的排异反应,医院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一个曾经快乐的生命,被预言只能生存三个月。面临着生命威胁,她以试一试的心态,到樊正伦大夫那里去求治。樊正伦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三个家属陪着来的,她的面色是青黄的,眼睛孔膜是黄的,全身是黄加青的颜色,大便基本是白的,脉象是弦细的。见到这个病人的时候,从我自己的内心讲,我也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的,比较危重的病人。”
和很多中医一样,樊正伦曾成功地医治了许多前辈们没有见过的现代社会疾病。但是因器官移植产生排异反应的病人,他是第一次见到。传统的中医疗法,能应对这种疾病吗?他能治愈或改善这种疾病吗?樊正伦告诉我们:“我确实是感到比较紧张。因为这样的病人西医认为她已经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而病人又迫切希望通过中医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望闻问切,病人能够进食这一信息,让樊正伦定下心来。他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去寻找病人最为关键的病因。最终确定为病人肝气的淤滞,造成了气滞血淤,肝气影响了脾胃的运化,造成了湿热,没有出路。
针对病人的状况,樊正伦为她开出了一副舒肝理气、活血化淤、健脾、清热、利湿、补气的药方,七天的药仅花160多元。他当时也没有更大的把握,告诉病人先吃一吃试一试。并嘱咐病人,有情况随时打电话,但是一直过了七天,病人没有任何消息。七天以后这个病人就又来了……
樊正伦回忆再次见到病人的情景:“这个病人第二次来的时候,精神红活了,就是她的精神从原来很疲惫的状态变好了。这主要是因为她黄在逐渐的退掉,舌苔上的黄腻少了。这样的好转让病人看到了希望,我也看到希望了。说明我这种辩证结论和我的用药处方符合了这个病人的实际情况。”
病人的病情依然很危重,复杂多变,樊正伦根据她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情绪调整药方。病人一天天的好了起来,一个生命再次迸发出盎然生机。当她见到为自己做移植手术的大夫时,大夫惊呆了。
对樊正伦来说,这一个生命的救助,凝聚着他对中国传统医学思想与医术40年的艰难求索。1969年,樊正伦上山下乡在宁夏六盘山区种树已经6年,6年前,他带着化学试剂来到六盘山,想做一个土壤化学家,但是所有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樊正伦当时感到很苦闷,用他的话说:“真想跳到那水库里,水库里那鱼还很自由。”但这时候母亲告诉他不为良相变为良医,为他指明了一条人生之路。樊正伦在母亲的引导下,开始了他求索中医药学的道路。
他开始学习号脉针灸,当时深山之中没有老师,他就自己琢磨。逮着谁就给谁号脉,为了准确的找到人体穴位,他就在自己身上扎针实验。自己能扎到的重要穴位,樊正伦都用针一一的试过,那时他如痴如醉,被人笑称为疯子,但是他们都喜欢这个疯子。
一天半夜,临场一位工人剧烈胃痛,方圆几十里没有医疗机构,只好让樊正伦为他针灸。两针扎下去,十分钟,疼痛就缓解了。这是樊正伦第一次为病人针灸,正是这样一次次地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奠定了樊正伦对传统中医学的信心。
1979年樊正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中医学研究生,读书期间他不断去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他对中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告诉我们:“中医学它实际上是深深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深入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变化规律,不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思想的变化,那你就没法深入的去研究中医著作。”
中医已经成为樊正伦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他也早已决心成为一个中医发展的铺路石。用他的话说:“当我特别烦恼的时候,当我把中医书打开的时候,我觉得其他那些烦恼全忘了,我眼前是个彩色斑斓的世界。古人讲,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其实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我们的民族在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付出了多么大的民族牺牲,对于我来讲,有责任把它继承下来,使她能够让后人得到更多的好处。”
【特别说明】
本书随书附送樊正伦精彩养生讲座DVD光盘,近距离享受最火爆的中医养生讲座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