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道养生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084672
  • 作      者:
    洪丕谟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苦学年来未有涯,青灯黄卷月笼纱。诗文书画兼医学,千载学林一奇葩。<br>    ——赵朴初诗赞洪丕谟
展开
作者简介
    洪丕谟(1940-2005) 浙江宁波人,被学术界誉为“奇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曾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客座教授、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他还是一位勤奋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撰写了百余部、2000万字文史方面的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佛道养生术》先说佛门修性,详分为禅宗之壁观、天台之止观、三论之真俗、法相之自性、华严之庄界、净土之三味、律宗之戒严,堪称洋洋洒洒。再论道教养生,广泛涉及呼吸吐纳、存思内视、导引按摩、辟谷服饵、香汤沐浴、房中节欲、内丹修炼等精术,读者不难领略到我国古代博大、神奇、自然的身心修养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道教养生法通观<br>    中国道教,自创始以来,在历史长河风风雨雨的洗炼中,各种派系生而复灭,分而复合,真是错综复杂。自古以来,较为著名的道教派系,就有五斗米道、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太平道、金丹道、帛家道、龙虎山派、阎皂山派、楼观派、上清派、茅山道、钟吕派、清微派、净明派、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教、正一道、武当道等,使人目为之迷。可是纵观这些名目繁多的道教派系,其所奉道术,虽互有异同,但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外信奉符篆禁咒的“正一道”和全真修炼的“全真道”两个大宗。其符篆禁咒一派,自元蒙灭宋入主中原以来,由忽必烈授命龙虎山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阎皂山、龙虎山、茅山三山,此后于大德八年(1304)时,又由成宗皇帝授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篆”,袭领江南道教。这样一来,江南龙虎山天师道派,与阎皂山、茅山等符篆一派,终至合流而为“正一道”。发轫于宋元的全真一派,上承钟吕金丹道派性命双修之绪,旁及儒释两家教理,主张三教圆融及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不娶妻室、不茹荤腥的出家修炼之法。其派又有北宗、南宗之分。北宗盛行于江北,由王拮开山作祖,下分遇仙、南无、隋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个支派,于修炼主张先“性”后“命”;南宗盛行于江南,由张伯端肇始其端,于修炼主张先“命”后“性”。此后,由于全真所奉真武帝君,也为以炼驱邪为主要方术的武当道所遵奉,所以人们也有把武当道视之为全真一派的。<br>    元明以后,道教天下,经过长时期来的生灭分合,基本成了崇尚符策禁咒的正一道以及崇尚养性延命的全真道的天下。虽说正一崇尚符篆禁咒而全真崇尚养性延命,但以符篆禁咒为主的正一道也并不是完全不讲养生,以修真养命为主的全真道也并不是完全不碰符篆禁咒,只不过是各有偏重而已。如正一道龙虎山派始祖,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于方术修炼中,就十分重视男女合气房中术的修炼,其正一道阎皂山、茅山诸派,也于符篆之外,同时并重行气、存思、服饵的养生之术。为此,本书《道教养生法》所采,于垂青钟吕金丹、荟萃全真修炼之际,不忘正一道派行之有效的种种炼养之法。<br>    通观我国古代养生之法,道教养生厕身其中,堪称博大精深,色彩斑斓。追源溯流,其法多承先秦神仙方士所创行气、服饵、房中三大术而来,此后扩而充之,纵而深之,旁及杂修,融会儒佛,汲纳轩岐,囊括百家,可谓“杂而多端”,蔚为大观。<br>    在道家“杂而多端”的养生之法中,可以发现,虽说其法融会儒佛,囊括百家,却又有着自家浓郁的个性特色:如修真服气,内丹修炼,存思守一,房中补益,辟谷绝粒,药石服饵等等,无不姿彩瑰异,为古往今来的养生之士所重。<br>    道家养生修炼,品类虽多,名目各异,但却无不把修炼的重心落在精、气、神“三宝”的修炼上。“精”为组成生命的根本物质,其含义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为与生俱来,禀自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营养,有充滋五脏之功,五脏充滋则其盈溢之精,复归藏于肾而化为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先天“元气”,又有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既指人体中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又指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而其先天后天诸气汇合的总和,则称“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神”为人身思想、意识、感知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又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神”之供养虽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而基础则肇始于先天之精,所以《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传抟之神。”关于以上精、气、神“三宝”的总体情况和彼此关系:《太平经》认为:“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br>    由于精、气、神在人身所占的重要地位,所以其修炼诸术,就自然以“爱气、尊神、重精”为重了。如修真服气、胎息功法、六字气诀等,专在精、气、神“三宝”中起关纽作用的“气”字上用功夫。为什么说“气”在“三宝”中起关纽作用呢?《太平经》回答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可见“三宝”之中,只要“受之于中和”的“气”一绝,“神”、“精”两者也就随之涣散消亡了。再如“存思”功法,是以召使易于外游的神返回身中为主的一种炼养之术。由此扩而充之,于守一、内观诸法,也莫不以“尊神”为主。又如房中补益之法,多以房中节欲、“还精补脑”为归,足见其法对于“精”的重视。至于内丹大、小周天功法,有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术,目的就是通过对人体精、气、神“三宝”的合炼,使之相抱成一,最后还归于虚空的“道”,而使生命长存于天地之间,故尤蔚为道教炼养功法中的奇观。
展开
目录
    总论<br>    引言<br>    中国修性养生文化,<br>    佛门禅观修性的奇彩<br>    道教养生法通观<br>    佛道修持功法中的“三调”与“走火入魔”<br>    <br>    上编佛教修性法<br>    达摩面壁禅(附《易筋经》)<br>    止观坐禅法<br>    六妙门坐禅法<br>    五停心观<br>    四禅八定<br>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修习法<br>    观音耳根圆通禅<br>    净土念佛法门<br>    密宗瑜伽的几种修习方法<br>    佛门日常生活中的纯洁行为<br>    修真服气法<br>    胎息功法<br>    六字气诀<br>    内丹小周天功法<br>    内丹大周天功法<br>    坐忘和睡功<br>    “存思”功法<br>    导引养生法<br>    房中补益<br>    沐浴之道<br>    神仙辟谷法<br>    植物药服饵<br>    女修功法<br>    <br>    附录一:参考书目<br>    附录二:洪丕谟创作年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