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法通观<br> 中国道教,自创始以来,在历史长河风风雨雨的洗炼中,各种派系生而复灭,分而复合,真是错综复杂。自古以来,较为著名的道教派系,就有五斗米道、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太平道、金丹道、帛家道、龙虎山派、阎皂山派、楼观派、上清派、茅山道、钟吕派、清微派、净明派、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教、正一道、武当道等,使人目为之迷。可是纵观这些名目繁多的道教派系,其所奉道术,虽互有异同,但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外信奉符篆禁咒的“正一道”和全真修炼的“全真道”两个大宗。其符篆禁咒一派,自元蒙灭宋入主中原以来,由忽必烈授命龙虎山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阎皂山、龙虎山、茅山三山,此后于大德八年(1304)时,又由成宗皇帝授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篆”,袭领江南道教。这样一来,江南龙虎山天师道派,与阎皂山、茅山等符篆一派,终至合流而为“正一道”。发轫于宋元的全真一派,上承钟吕金丹道派性命双修之绪,旁及儒释两家教理,主张三教圆融及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不娶妻室、不茹荤腥的出家修炼之法。其派又有北宗、南宗之分。北宗盛行于江北,由王拮开山作祖,下分遇仙、南无、隋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个支派,于修炼主张先“性”后“命”;南宗盛行于江南,由张伯端肇始其端,于修炼主张先“命”后“性”。此后,由于全真所奉真武帝君,也为以炼驱邪为主要方术的武当道所遵奉,所以人们也有把武当道视之为全真一派的。<br> 元明以后,道教天下,经过长时期来的生灭分合,基本成了崇尚符策禁咒的正一道以及崇尚养性延命的全真道的天下。虽说正一崇尚符篆禁咒而全真崇尚养性延命,但以符篆禁咒为主的正一道也并不是完全不讲养生,以修真养命为主的全真道也并不是完全不碰符篆禁咒,只不过是各有偏重而已。如正一道龙虎山派始祖,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于方术修炼中,就十分重视男女合气房中术的修炼,其正一道阎皂山、茅山诸派,也于符篆之外,同时并重行气、存思、服饵的养生之术。为此,本书《道教养生法》所采,于垂青钟吕金丹、荟萃全真修炼之际,不忘正一道派行之有效的种种炼养之法。<br> 通观我国古代养生之法,道教养生厕身其中,堪称博大精深,色彩斑斓。追源溯流,其法多承先秦神仙方士所创行气、服饵、房中三大术而来,此后扩而充之,纵而深之,旁及杂修,融会儒佛,汲纳轩岐,囊括百家,可谓“杂而多端”,蔚为大观。<br> 在道家“杂而多端”的养生之法中,可以发现,虽说其法融会儒佛,囊括百家,却又有着自家浓郁的个性特色:如修真服气,内丹修炼,存思守一,房中补益,辟谷绝粒,药石服饵等等,无不姿彩瑰异,为古往今来的养生之士所重。<br> 道家养生修炼,品类虽多,名目各异,但却无不把修炼的重心落在精、气、神“三宝”的修炼上。“精”为组成生命的根本物质,其含义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为与生俱来,禀自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营养,有充滋五脏之功,五脏充滋则其盈溢之精,复归藏于肾而化为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先天“元气”,又有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既指人体中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又指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而其先天后天诸气汇合的总和,则称“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神”为人身思想、意识、感知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又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神”之供养虽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而基础则肇始于先天之精,所以《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传抟之神。”关于以上精、气、神“三宝”的总体情况和彼此关系:《太平经》认为:“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br> 由于精、气、神在人身所占的重要地位,所以其修炼诸术,就自然以“爱气、尊神、重精”为重了。如修真服气、胎息功法、六字气诀等,专在精、气、神“三宝”中起关纽作用的“气”字上用功夫。为什么说“气”在“三宝”中起关纽作用呢?《太平经》回答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可见“三宝”之中,只要“受之于中和”的“气”一绝,“神”、“精”两者也就随之涣散消亡了。再如“存思”功法,是以召使易于外游的神返回身中为主的一种炼养之术。由此扩而充之,于守一、内观诸法,也莫不以“尊神”为主。又如房中补益之法,多以房中节欲、“还精补脑”为归,足见其法对于“精”的重视。至于内丹大、小周天功法,有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术,目的就是通过对人体精、气、神“三宝”的合炼,使之相抱成一,最后还归于虚空的“道”,而使生命长存于天地之间,故尤蔚为道教炼养功法中的奇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