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医”从何而来
铃医,指行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铃医古代已有,宋元时盛行,大多数是家传师授,他们有的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的肩背药箱,手摇铜铃、串铃或弹拍竹鼓;有的铃医还会吆喝治病用药,介绍用法及疗效。如民国时期,澄海樟东一带常有铃医穿街过巷,吆喝着“剑波丸,专治腹痛、腹泻、食积伤脾”、“双剑铜青膏药,专治疗疮瘰疬,拔毒生肌,贴着就好”等等。
铃医以摇铃来招徕病家,但是别以为摇着铃为人看病,就是不学无术的江湖郎中。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华佗、扁鹊都是铃医。
晋代的灸治专家鲍姑是广东海南太守鲍靓的女儿、著名学者葛洪的妻子,她跟父亲和丈夫学习医术,走南闯北摇铃为人治病,用灸法救死扶伤,为民众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为此,海南曾修建一座“越岗院”(后改为三元宫),并塑像纪念她。宋代的外科能手张小娘子也是一位有名的铃医。她原先是家庭妇女,一位年迈的铃医见她贤达明理。便赠她一部《痈疽异方》,并教她割痈等医术。使她成为一名精通外科、治疮有奇效的铃医。后来,她把医术传授给丈夫张生。夫妻俩都成为名扬四海的铃医。至于铃医的药方,在我国清代名医赵学敏所编撰的《串雅内编》里多有记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