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式方,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1984~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数理科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力学会流变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力学会常务理事。1987年在成都主持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流变学会议。1982~2004年,以洪堡基金(AvH)研究学者身份,先后10次到德国大学访问,与著名学者E.Becker,K.G Roesner和J.Zierep教授合作研究非牛顿流体力学。韩式方从事新兴边缘科学。非牛顿流体力学研究28年,负责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共五项,其中负责重点基金一项;并完成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基金和国家重点项目三级课题等三项。韩式方对我国非牛顿流体力学研究做出了突出和重要贡献,主要有:将计算机符号处理技术与流变物理模型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提出了计算机智能解析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研究非牛顿流体力学和流变学问题;创建扰动本构方程理论,建立和发展了与经典理论显著区别的非牛顿流动新稳定性理论;在共转随体导数观点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各向异性黏弹流体。液晶高分子共转型本构方程连续介质理论,开拓了液晶高分子流变学及其流体力学研究的新方向,为高新技术材料加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关于长江三峡滑坡涌浪的研究结论被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报告引用,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主研)、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0)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
出版专著有:《各向异性非牛顿流体连续介质力学》(2008);《非牛顿流体本构方程和计算解析理论》(2000);《非牛顿流体连续介质力学》(1988)。联合主编《英汉流变学词汇》(1990)和《流变学进展1988》。在国际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等国外核心刊物以及力学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经常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任会议主席,经常在国内、外大学讲学,是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流变学专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