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数学建模概论
§1.1 数学建模类型、步骤和方法
1.1.1 原型和模型
事物的原型是指人们所研究的对象、系统或过程,而模型则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加工提炼出的一种替代物,它集中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1.1.2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描述实际问题的产物,一般可表述为:针对或参照某一现实对象,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根据有关信息和规律,采用形式化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它可以是反映该现象的性态和数量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图形、图表或算法。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有如下要求:
(1)足够的精度,即要求把本质的关系和规律反映进去,把非本质的去掉。
(2)简单、便于处理。
(3)依据要充分,即要依据科学规律、经济规律来建立公式和图表。
(4)尽量借签标准形式
(5)模型所表示的系统要能操纵和控制,便于检验和修改。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步骤是:
(1)对问题(事件或系统)进行观察,想象其运动变化情况,用非形式预言(自然语言)进行描述,初步确定描述问题的变量及相互关系。
(2)确定问题的所属系统(力学系统、生态系统、管理系统等)模型大概的类型(离散模型、连续模型、随机模型等)以及描述这类系统所用的数学工具(图论方法、常微分方程等),提出假说。
(3)将假说进行扩充或形式化,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进行简化或抽象,将问题的内在规律用数字、图表、公式、符号表示出来,经过数学上的推导或分析,得到定量(或定性)关系,初步形成数学模型。
(4)根据现场实验或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估计模型参数。
(5)检查修改模型,这是在反映问题的真实性与便于数学处理之间的折中过程,模型只有在被检查、评价、确认基本符合要求后,才能被接受;否则需要修改模型,这种修改有时是局部的,有时甚至要推倒重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