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万家沟,两岸树木茂密,高山耸立,仿佛神兵神将一斧下去,将一座山劈成两半,山体陡峭,地势险要。这样的地形历来为兵家所喜爱,里通外连,易守难攻。当年,这里金戈铁马,烽火连天,杀声如雷;如今,战火与喧嚣早已逝去,寂静得只能听见婉转旖旎的鸟鸣和溪流淙淙的水声。
万家沟不知是从何时得名,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只记载:“芒干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塞水,即万家沟河。沟名却未提及,想必是无名无姓,不然以郦道元严谨细心的风格,定会记载下来。
万家沟地名的来历,民间多有传说。传说,并非正史,既无文字,又无佐证,不可全信,然而若无踪影,传说又怎能空穴来风,且代代相传,况这万家沟确有些实物可佐证的。传说常常为风景增添许多趣味及人文气息,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曾与当地入席地而坐,听他们用方言娓娓道来流专千年的传说。
相传,明末清初,广宁兵备道总兵万有孚,见江山不可挽回,为躲避清兵,携全家千里迢迢经山西外逃至大青山,见万家沟地势险要,又盛产煤炭,故隐居于此,率子孙在沟内采煤度日。从此,万家子孙在此定居,生息繁衍,万家沟由此得名。老人们说,解放前尚有万公墓遗址,俗称万三大人墓,墓址在大火烧村南梁半山腰,只是后来被水淹没了。《归绥县志》亦记载:“明总兵万公墓,在万家沟内学书窑子山,凡石崖三层,第一层第三层高丈许,第二层高三丈。民国初,墓前尚有石桌,后没于水。”四百多年前的传说不算遥远,但也无从考证,万姓果真是从万有孚而来?不管是真是假,万家沟是真真切切卷入了战火之中。
沟中有一梁,名“大火烧”,初闻此名,顿有火高三丈、铺天盖地之感。
山梁之上,草木丛生,本忌讳火,却为何起了这样的名称。百姓说,也根据万有孚得名。万有孚人山时,拥兵数营,分寨而居。后清廷欲斩草除根,派兵追杀搜山。各寨兵卒被迫散于山沟隐匿,清兵搜索不及,便纵火烧寨,火烧之处便称“大火烧”,由此还派生出“小火烧”等地名。若传说是真的,当时景象定惨不忍睹,横尸遍野,面目全非,山毁林焚,黑烟四起。清廷灭了明兵,也毁了一方水土一方百姓。清初,想的只是如何坐稳江山,镇压反叛百姓的利益,又何尝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