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礼记》与《周礼》为儒家礼制经典,合称三《礼》,但在先秦,这三种书名都没有。《周礼》称《周官》,《礼记》则尚未成书,那时但说到《礼》,指的就是现在的《仪礼》。
《礼》本来记载的是各级贵族在冠昏(婚)、祭祀、丧葬、朝聘、宴射、军旅等典礼中“登降揖让进退酬酢”程序以及衣著陈设等的礼仪制度。关于《礼》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周公或孔子。周公摄政期间,天下初定,正是建立各种制度以巩固统治秩序的时候,史言周公制礼作乐,应属可信。但经过犬戎之乱,王室东迁,旧典的佚失错简,在所难免。若为孔子所作,则周开国数百年竟无礼仪制度,或虽有制度却无片简只字流传,似乎都不可能,也与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旨不符。鲁是周公封国,特许使用天子礼乐祭祀。略早于孔子的吴公子季札聘鲁,曾遍观周乐,应该说鲁所保存的周礼也较为完备。孔子一向留心历史文献,他少年时,足迹未出鲁国,就以知礼闻名,有人向他学礼,那么他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应得益于对鲁存周礼制文献的阅读学习。后来周游列国,曾查考杞(夏之后)、宋(殷之后)两地所存夏、殷典籍,认为:“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并把二代的礼与周比较,得出“吾从周”的结论。为了深入研究、掌握周礼,又专门赴周,向担任柱下史的老子请教,解决了古今礼异同的若干疑问,还跟随老子为人家助行葬礼(见《礼记·曾子问》)。此时的孔子已经是精通礼学的大师,采集搜录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周代礼仪制度,《汉书·儒林传》说他“缀周之礼”,即将搜集所得进行整理,编次成书。
本书特选择《仪礼》、《礼记》中的重要章节,译成现代汉语,并从伦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适合读者的阅读口味,本书更以全新的版式风格,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呈献给广大读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