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为什么读卡犬卡
20世纪初,布拉格保险公司的一个雇员是怎样抓住了那么多人的想象力?在卡夫卡的有生之年,他只出版过为数寥寥的几篇短篇小说,他从来没有完全地投身于文学圈子中,他的很多小说也没有完成,而且他还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他死后被销毁。
然而,在因特网上稍一搜索就可以找到3万多个与卡夫卡有关的链接。据剧作家阿兰·本内特说:“到目前为止,评论他作品的书至少有1.5万本,研究他的评论家简直可以组成一个军队。”(阿兰·本内特,《阿兰·本内特:戏剧2》,FaberandFaber出版社,1998)。除此之外,评论家马丁·色莫尔·斯密斯大胆地宣称卡夫卡“……的影响力比任何当代作家都要广,他的作品也比其他任何当代作家的作品更为广泛地被解读。如果说他还不算是本世纪最优秀的散文作家,那么他至少也是最优秀的两三个散文作家中的一个。”(马丁·色莫尔·斯密斯,《当代世界文学导读》,Papermac出版社,1986)
因此,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么?
恶魔的外化
卡夫卡探究的是迷失于恐惧、负疚和混乱世界中的个人的骚动。我们只需看看我们的当代语言是如何形成对于这些关切问题的专用语,就可以理解卡夫卡是怎样地和我们当代社会相联系的。我们仅举几例,比如“功能紊乱的家庭”,“创伤后压力综合症”,以及“人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