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唐玄宗遇墨精与墨之别名
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和元代陆友的《墨史》均记载了唐玄宗遇到墨精的故事。
据说唐玄宗的御案上有墨,这个御墨的名字非常好听,叫做“龙香剂 ”,因为唐玄宗的御墨是用油烟入龙脑(冰片)、麝香、金箔制成的。一天,唐玄宗看到他的墨上有一个苍蝇一样的小黑点在爬行,仔细一看,竟然是个体积微小的小道士。唐玄宗贵为天子,自然不怕妖魔鬼怪,于是将这个小道士厉声喝住。小道士一看被皇上发现了,立刻跪倒在墨上,而且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唐玄宗觉得好玩,就问道:“你是什么人?”小道士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是墨精啊,也是黑松使者。”唐玄宗又问:“墨精?那你是干什么的?”小道士回答说:“墨精其实到处都是,只要世人有文者,他的墨上都有十二个龙宾。”唐玄宗觉得十分神奇,一高兴就把御墨“龙香剂”分发赏赐给诸位掌文事之官。
而由此一个故事,墨又有了三个新的别名,一是“龙宾”,一是“黑松使者”,一是“龙香剂”。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人一贯有把笔墨纸砚这四种基本的文房用具人性化的传统。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不仅能做书画之用,而且有它们自己的精、气、神,像“文房四友”、“文房四士”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把文书工具视做亲密朋友的倾向。
说到墨的别名,除了“龙宾”和“黑松使者”这两个神奇的叫法以外,还有诸如“元光”、“青松子”、“松滋侯”等。这三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唐人文嵩的《松滋侯元光传》中。这个所谓的松滋侯元光并不是历史上的什么真人,它就是“墨”。这样煞有介事地为墨树碑立传,体现出了文人的雅兴。《松滋侯元光传》中写道:“易元光,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封松滋侯。”易水盛产名墨,因此墨的姓是“易”,又因为墨是黑黝黝的,充满光泽,因此它的名字是“元光”。墨是用松烟制成,因此把它的“先人”称为“青松子”。
除了这些人性化的别名,墨还因为自己的体态、特征等获得了更多的绰号。唐朝著名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春兴》,写道:“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里面的“玄圭”就是指墨,这个称呼无非来自墨的色泽(玄)和形状(类似圭)。其他如“乌金”、“组圭”、“松烟都护”、 “玄香太守”等别致的雅号更是不一而足。冯贽在《云仙杂记·墨封九锡》中干脆为它们封了不同的官爵:“薛稷又为墨封九锡,拜松烟都护、玄香太守兼亳州诸郡平章事。”第五节 偷梁换柱东坡墨 潘衡是宋代杭州著名的墨工,与同时代的张遇、叶茂实等齐名。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记载了一个有关苏东坡制墨和潘衡卖墨的故事。
苏东坡曾经被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当时虽在宋朝统冶之下,但是居民大多是黎人,仅在北部沿岸有少数汉人。苏东坡就被贬谪到北部沿岸一带,这是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元佑大臣数百个受苦难折磨的,只有苏轼一人被贬到此处。朝廷当政派为防止元佑诸臣再卷土重来,在那一年及以后数年,决定惩处或贬谪所有与前朝有关联的臣子。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岛不久,司马光后代子孙的官爵一律被削除,众多高官都予调职,其中包括苏辙和范纯仁,调往的地方不是南方就是西南。甚至老臣文彦博,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也未幸免,不过只是削除了几个爵位。打击苏东坡最甚的就是凡受贬谪的臣子,其亲戚家族不得在其附近县境任官职。他的长子苏迈原在南雄附近为官,现在也丢了官职。
在海南岛上,苏东坡所有的财产只是一栋房子。按照他名义上的官阶计算,朝廷三年来欠他两百贯当地的钱币,按京都币值计算,是一百五十贯。所欠的官俸既未发下,苏东坡只好写信给好友广州太守,求他帮忙请税吏付给他。这位朋友王吉曾经听苏东坡的话兴建过医院,周济过贫民,可是不久即以“妄赈饥民”的罪名遭上峰罢斥了,所以苏东坡的欠薪发下与否已不能稽考。
就是存这种困苦的情况下,苏东坡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雅兴,自己动手给生活增添情趣。他在海南岛上创制过许多草药、食谱,甚至酿过酒。作书作画自然是少不了的。据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回忆,苏东坡还曾经自己制作过墨,而且险些把房子烧掉。因为岛上无墨,苏东坡制墨一方面是为了自己使用,一方面也是消遣。有一天,潘衡(当时潘衡还是个普通的卖墨商人)来海南岛造访苏轼,苏轼听说他也会制墨,心下大乐,立刻请他到一间小屋里,准备制墨。两个人烧松脂制黑烟灰,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半夜,小屋突然起了火,差点把整栋房子都烧掉。不消说,是制墨惹的祸。第二天,苏轼还不甘心,带着潘衡和苏过从焦黑的残物中硬是翻出了几两黑烟灰,并且打算继续制墨。可是海南岛上哪有齐全的制墨材料?没有胶,他们就用牛皮胶和黑烟灰混合起来,最后弄出来几十条像手指头一样大的“墨”,由于牛皮胶的凝固性不好,这些墨自然也无法使用。苏东坡哈哈大笑,潘衡则灰溜溜地走了。
但是几年之后,在杭州,突然崛起了一家新的墨店,出产的墨无论从色泽还是质地来说都属上乘,一时之间风靡了整个杭州城。这家墨店对外声称,他们的主人是专程去海南岛拜访苏轼,并从他那里学来了苏轼的独家制墨秘方。在宋代,文人爱墨之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很多有名望的文人都根据自己的嗜好向墨里添加一些药材或香料,以制得自己的独家墨,并且很受称道。以苏轼之名来为墨作宣传实在高妙,谁会想到苏轼只是个制墨差点把房子烧了的“门外汉”呢? 不用说,这家墨店的主人正是潘衡,他此时已经从卖墨的商人变成了制墨的名家,依靠着自己墨的不俗品质和苏东坡秘方的招牌,卖着自己生产的价格不菲的墨,而且不愁销路。
但很快,他跟苏东坡在海南岛那次失败的制墨经历就被人捅了出来。
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同样是个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文人——绍兴进士叶梦得。叶梦得一次在许昌游历的时候碰到了苏过,跟他谈起潘衡的“苏式名墨 ”,苏过听了大吃一惊,如实对他说,潘衡只是跟他父亲一起鼓捣过一次烟灰而已,根本没有什么苏轼秘方,因为他父亲根本就不会制墨,也从来没用过自己制的墨。
不过因为此时潘衡的墨已经太有名,所以也没有人再去追究他的“虚假广告”。事实上,潘衡的墨是依靠其自身品质跻身于当时的名墨之列的。据说,离开海南岛之后,潘衡立志成为制墨名家,因此遍访当时的各大名家,拜师学艺,终于习得一身“功夫”,再加上他本人天资聪颖,对当时的制墨工艺加以改进,最终制出了名满天下的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