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说唐太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24324
  • 作      者:
    刘后滨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化中国》著名主持人,刘后滨《说唐太宗》!上海辞书出版社,隆重推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刘后滨教授向您细述唐代宗辉煌一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创业难,守成更难,为人大须学问,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
  本书从唐太宗身世之谜和太原起兵说起,以托孤和最后的权力交接收篇,从有关唐太宗的十八个方面为经。纪年为纬,全面展观一代明帝唐太宗的生平,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历史谜案予以一一解析。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后滨,男,1966年出生,江西吉水人。北京大学博士。曾访学于哈佛大学,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长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隋唐五代史、唐诗与唐史等课程。学习研究隋唐史近二十年,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唐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了《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合著)等多部专著。尤对贞观时期的历史情有独钟,《贞观政要》是其研读和讲授最勤之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贞观文治几乎成为唐宋以后治国实践中理想境界的代名词。而唐太宗以其开创初唐繁荣的丰功伟绩,为后世帝王所效仿,为人民所景仰。他身上凝聚着时代赋予的特殊的英雄气度,有让人有所感悟却又难已说透的历史智慧,更有夺位登基的历史谜案,千古纷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知名学者刘后滨年著《说唐太宗》,为“文化中国”书系的其中一本。本书从唐太宗身世之谜和太原起兵说起,以托孤和最后的权力交接收篇,从有关唐太宗的十八个方面为经。纪年为纬,全面展观一代明帝唐太宗的生平,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历史谜案予以一一解析。
  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从丰富的细节入手,叙事活泼有趣,力图把深厚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让读者领略初唐宏大气象之余,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唐太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集 太原起兵的敢死队长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一提到唐朝,马上就会想到李世民,似乎唐朝就是由李世民来开创的,而把唐朝真正的建立者李渊忽略到一边去了。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唐朝国史当中记载“太原起兵”的主谋是李世民。而谁是“太原起兵”的主谋,谁就是真正意义上唐朝的开国者。那么,“太原起兵”中,李渊和李世民都做了些什么,究竟是谁起了主导作用呢?史料众说纷纭。有史书记载说,李世民当年通过裴寂把李渊引进隋炀帝的晋阳行官,灌醉了李渊,使得李渊酒后对宫女做了糊涂之事,也即李世民设了个套,逼李渊不得不反,所以“太原起兵”的主谋应该还是李世民。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让李渊最终起兵反隋,李渊都无疑应是“太原起兵”的主谋。那么李世民是否篡改了历史呢?“太原起兵”后,李渊是怎样废掉隋炀帝,建立自己的大唐帝国的呢?而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
  一、史籍中的谜团
  隋朝末年,天下鼎沸,有理想有野心夺取天下的大有人在。在被隋炀帝暂时冷落的太原,就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正在酝酿着一个庞大的阴谋。很快,这一支队伍就从太原起兵,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占领了帝国版图中最具政治号召力的首都长安,并很快奠定了统一全国建立新政权的政治基础。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唐朝的建立源于“太原起兵”。
  但是,太原起兵的策划、组织和领导人,到底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还是他的次子李世民呢?如果从记载唐朝历史的所谓正史《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籍来看,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策划和领导的。
  《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太原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当时,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孤立了。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就和晋阳县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于是安排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具体筹划,并利用隋朝军官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造反的机会,要他们开展募兵。
  《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
  大业十三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当时,隋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与晋阳县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起兵造反的计策确定后,而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想实情相告,又担心李渊不听。李渊当时还兼任隋炀帝的行宫——晋阳宫的长官,和李渊交往密切的裴寂担任副长官。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议,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谋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说:“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开始时坚决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过一会儿李渊还是答应了,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
  《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
  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关系尤为密切。刘文静因为受李密的牵连而被关进了监狱,李世民乘夜到狱中去见他,一起谋划起兵的大事。当时百姓为了躲避动荡,很多都逃入太原城,达几万人。刘文静担任县令时间很久,认识其中一些豪杰,李世民就和他共同部署了具体的计划。等到他们商量已定,就去找裴寂,请裴寂告诉李渊。李渊开始并不同意,稍后也就答应了。按照这些记载,那太原起兵完全是李世民一手策划和组织领导的,李渊只是听从了李世民的计谋;或者是李世民设了一个套,让李渊往里钻,最后被迫答应起兵。
  《资治通鉴》记载太原密谋起兵的一段历史,采用的是追述的方式。从介绍李世民的身世开始,后即转入李世民与刘文静的相见和密谋,然后再叙述李世民结交裴寂,告知李渊。其线索与两部《唐书》基本相同。
  但是,在温大雅记录李渊起兵过程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李渊被隋任命为太原留守后,大业十三年建立了大将军府,当时温大雅就是李渊大将军府的记室参军。记室参军相当于机要秘书的职务,专职来记录军队中随时发生的事情,不可能花很大的心思去编造事实。所以,他的书就相当于一部日记体的李渊军事日志,记录基本上是真实的。按照这本书的说法,李渊对起兵反隋是早有预谋的。例如,书中记载,李渊到太原上任的时候,心里暗自高兴:太原是古代陶唐氏(传说中的帝尧)的地盘,而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他认为这是一种天意,暗示自己要当皇帝。所以,他怀着一颗“经纶天下之心”,一路上都非常注意收买人心,许多人投靠了他。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温大雅的说法没问题,那么,根据唐朝的实录和国史编撰的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为什么要把太原起兵的功劳都归到李世民的头上呢?
  二、真相被有意隐瞒
  正史把太原起兵的功劳都归于李世民,是因为其所依据的国史是按照李世民当皇帝以后的需要而记载的。李世民做皇帝,是通过武装政变夺权得来的,这种行动显然不符合法统和伦理,不足以垂范后世。
  因此,李世民称帝后,便试图篡改史实。在李世民的授意下,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本朝实录》时,就大肆铺陈李世民在高祖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贬低高祖李渊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谋描绘为李世民的精心策划,而高祖李渊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一来,李世民便堂而皇之地成为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来继承皇位。
  有关唐朝开国的历史纪录,确实有人做了手脚,是史臣为唐太宗取得皇位的“合法性”辩护而虚构出来的,有一些方面是背离事实的。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关键要搞清楚李渊何时起了反隋之心。
  隋炀帝统治的后期,随着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带来的频繁的兵役和徭役的征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而且,隋炀帝的个人独断专行、打压贵族官僚的政策,也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有野心、有眼光的人,都在思考天下有变时的出路问题。
  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记载,大业九年(613)隋炀帝用兵辽东,李渊作为朝中的大臣,在前线督运粮草。那个时候,隋炀帝的统治还没有全面崩溃,但李渊的政治野心已经萌生了出来。他在涿郡,同自己在殿内省任职时的下属宇文士及“密论时事”。一些唐史专家认为,这是李渊心生反隋之念迹象的最早记录。
  “密论时事”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在谈论起兵造反呢?李渊和宇文士及都是贵族子弟,又是曾经的同僚,他们的关系很深,所以可以在一起谈论很敏感的政治话题。但是,他们说了些什么,当事人都没有向外界透露,自然也不能透露。只是在李渊称帝之后,为了笼络宇文士及背后的势力,不埋没宇文士及的功劳,他有一次对自己的死党裴寂说起:宇文士及和我讨论天下之事,已经六七年了,远在你们和我在太原谋划天下之前。
  这看起来似乎他们在筹划谋反,其实不然。
  就在李渊和宇文士及“密论时事”的这一年,杨玄感乘着隋炀帝用兵辽东的机会,起兵反隋,一时震惊天下。当时,李渊的内兄窦抗也劝他乘机而起。窦抗是想借着天下大乱的机会,让李渊捞一笔政治资本。但是,富有洞察力的李渊认为时机不成熟,他对窦抗说了一句“无为祸始,何言之妄也”,就搪塞过去了。其时,他只是和宇文士及私下谈论当前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理想,而没有任何的计划和行动。不过,李渊的政治野心却由此可见一斑。
  李渊反隋之念的正式形成,是在大业十一年(615)。当时,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隋朝的统治面临着严重危机,隋炀帝的猜忌之心也更加明显。这年三月,隋炀帝以开国功臣李穆之子李浑(字金才)门族强盛,杀李浑及宗族三十二人。四月,炀帝以李渊为河东抚慰大使。副使夏侯端劝李渊说:“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忌,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对于夏侯端的分析,李渊深表赞同。
  不久后,李渊又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为山西境内的最高军政长官。此时李渊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李渊明确表示出自己有“经邦济时”之心。
  大业十二年(616)底,突厥乘李渊南下镇压起义军之机,攻取马邑(今山西朔州)。丢失了地盘可是地方长官的责任,隋炀帝派人囚捕李渊,并要把他解送到隋炀帝行在的江都。这件事情,成为李渊起兵的导火线。
  后来隋炀帝从江都派来使臣,宣布释放李渊。江都使臣的到来,是太原起兵方案最终敲定的时刻,所谓“雄断英谟,从此遂定”。
  也就是说,太原起兵其实是李渊有预谋、有组织的一次武装反隋的行动。李渊才是真正的首谋之人,也是起兵过程中的最高领导人。
  三、四大主角、两条线索
  太原起兵的四大主角是李渊、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这四人之间,在谋划起兵的过程中,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结在一起的?这里面包含着三个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刘文静是什么时候入狱的。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当时刘文静因与李密联姻而被捕入狱。然后李世民去狱中探望刘文静,于是上演了隋末版的“隆中对”。
  李密在大业九年就参与了杨玄感反隋的武装起兵,刘文静为什么要等到大业十三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后才被抓起来呢?难道是刘文静此时才与早已是隋朝叛臣的李密联姻?那他就是明摆着要与隋朝作对,要在李渊父子面前表明自己的反隋立场,以此试探李渊对自己的态度和政治动向。凭着刘文静的性格,这样的安排他是可能做得出来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文静早就和李密联姻了,由于他级别不高,所以一直没有引起注意,没有被追查。李渊来到太原后,故意把事情挑明,并乘机把他关了起来,目的也是为了试探刘文静的政治态度,并因此结纳他为自己谋划起兵的参谋和敢死队员。这样的解释,对于老谋深算的李渊来说,也是讲得通的。因为,正是把刘文静关起来后,李世民才去接近他,与其商讨经营天下的大计。这很像是李渊的故意安排。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其次要搞清楚,刘文静是先结识李渊还是李世民。按照正史上的记载,刘文静是先认识李世民,然后串通李世民利用赌博之法接近裴寂,而裴寂又选晋阳宫女私侍李渊,再告以起兵之事。根据分析,李世民是知道李渊有反隋想法的,他完全不必使用这种方法来告知李渊。那么这种记载是否完全是杜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
  《旧唐书·刘文静传》载:“及高祖镇太原,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这段话显然说明李渊早有反隋之心,同时也表明刘文静在李渊来到太原之初,就看出李渊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可以追随以取富贵,故而主动结交,且关系还不浅。刘文静与李渊的结识,早在他和李世民密谋之前就发生了。而且,很有可能,刘文静是通过李渊才认识李世民的;或者说,是李渊把刘文静介绍给了李世民认识,促成了两人后来的密谋。
  至于裴寂,本来就与李渊有旧交情,现在两人又同地为官,自然关系更加密切。史载两人常常喝酒下棋,聊到天亮,不知疲倦。李渊与裴寂的关系,看来远比与刘文静的关系好,但这并不代表裴寂就比刘文静更了解李渊的政治野心。裴寂与李渊的亲近,更多是因为两人同为贵族出身,家世背景相似,有谈话的基础。
  另外,裴寂的职位也更有理由与李渊每日游乐,至于才是县令的刘文静,就不可能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如果李渊经常与刘文静一起,肯定会引来别人的怀疑和关注。这种种原因,令最先洞察李渊心思、本想追随他的刘文静,最终与李世民结成了密切关系,而把裴寂推到了李渊的身边。
  最后还要搞清楚,裴寂以晋阳宫女私侍李渊是否为劝其起兵的特意安排。按照正史的记载,裴寂安排宫女私侍李渊,是迫使李渊同意起兵的一种手段,其实不然。《新唐书·裴寂传》上有一段话:“寂尝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间饮酣,乃白秦王将举兵状。”说明裴寂以前就曾安排宫女私侍李渊,非为劝说李渊才特意安排的。很可能因为裴寂与李渊关系密切,私交甚好,裴寂就利用职务之便,私选宫女侍奉自己的顶头上司,就这件事本身来说,应该不完全是杜撰的。而这件事后来被解释成李世民与刘文静迫使李渊起兵的筹码,则可能是史家的附会之说了。
  由于事实被修改或掩盖,我们很难确切知道,李渊和李世民双方对于谋划起兵一事的消息,是如何互相传递的。从李渊、李世民、裴寂、刘文静四人以后的行动和命运来看,大体上李渊与裴寂、李世民与刘文静分别进行过密谋。而李渊由于身份特殊,行动更加谨慎,故李世民向李渊明确提出起兵计划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全局还是掌握在李渊手中。
  也就是说,太原起兵的谋划,应该存在两条线索。李世民受李渊的影响,积极进行反隋活动,争取早日起兵。谨慎的李渊,不会亲自交代李世民招兵买马;而李世民的活动,也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告知李渊。所以,李世民谋划起兵,是他在李渊默许下的独立行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所起的作用与李渊一样巨大,他们是两条并进又独立的线,谁也不可替代、掩盖对方的功劳。
  太原起兵的经过,以李世民为主体的那条线,或者说在李世民所了解的事实真相中,可能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史官们只是没有把李渊的故事写出来而已。所以,历史不是简单地被篡改,只是有一部分被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了起来,将起兵诠释成了一条单线发展的路线。
  四、发展武装
  李渊要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一是要有领兵的将领,二是要有兵,三是要有钱帛粮草。
  从领兵将领的角度说,李渊是山西境内的最高军政长官,他可以在隋朝的军事系统内部发展力量。如在太原担任府兵系统鹰扬府司马的许世绪,就是很早进入李渊集团的人。实际上,李渊在起兵之前秘密结交了许多心腹和死士,其中就包括一些流寓在太原及附近地区的隋朝将军,除了许世绪等在职将军之外,还有如逃免兵役的隋朝皇室警卫系统所谓“三卫”的兵士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
  从兵源的角度说,李渊除了自己掌握的少量军队外,主要是通过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武装,来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大业十一年以来,他利用镇压农民起义的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武装。正如镇压黄巾起义是曹操的发迹之本一样,镇压山西境内的反隋农民力量,使李渊很快扩充了兵源。当时,历山飞领导的山西反隋农民起义军有十余万人,李渊采取诱敌深入、出奇制胜的战术,彻底打败了历山飞,乘机收罗了许多溃散的人马。
  从后勤保障的角度说,李渊也在山西的土豪富户中发展力量。如当地的木材商武士彟(即武则天的父亲),在李渊行军的途中就经常接待他。后来,武士彟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为李渊带来了禁止挟带的兵书。李渊对他也是以富贵相许。
  可以说,在组织起兵的问题上,尽管李渊一直在积极准备,放手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但他做得是非常谨慎而机密的。对于一些人的建议,李渊都审慎地听取,并积极谋划。
  如太原人唐俭,就是李渊谋划起兵的一个核心谋士。唐俭的父亲、隋戎州刺史唐鉴,与李渊是旧交。李渊任太原留守后,唐俭就向他提出了起兵反隋的方针和具体的战略部署。他说:“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若开府库,南啸豪杰,北招戎狄,东收燕、赵,长驱济河,据有秦、雍,海内之权,指麾可取。愿弘达节,以顺群望,则汤、武之业不远。”李渊回答说:商汤消灭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事,不是那么简单啊。今天下已乱,我们确实要考虑一下将来了。从私的角度说,我们需要图存;从公的角度说,我们有责任救民于水火。末了,李渊还意味深长地对唐俭说:“卿宜自爱,吾将思之。”表示要慎重考虑他的建议。
  历史记载中没有留下李渊和唐俭谋划的详细经过,但从后来唐俭的经历看,他们当初确实是有过一番深谋远虑的。唐朝建国后,唐俭一直被委以重任,是图形于凌烟阁的开国功臣,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去世,死后陪葬昭陵,官为立碑。出土的“唐俭墓志铭”上,对其在谋划太原起兵过程中的贡献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说李渊和唐俭在战略方针上“若合符契”,“以石投水,百中之策无遗。言听计从,千里之胜斯决”。
  实际上,在起兵以前,李渊如此这般的谋划当不会太少。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多次讲到李渊善于收罗人才。说他来到太原后,就“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既然天意要他拯救百姓,于是他“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还说他“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冲要,一览便忆。远近承风,咸思托附”。这些都是李渊放手发展武装力量的原始记录。
展开
目录
第一集  天子的身世之谜
第二集  太原起兵的敢死队长
第三集  首席开国功臣
第四集  秦王破阵——战场上的冒险王
第五集  开国皇帝的二公子
第六集  兵戎相见玄武门
第七集  唐太宗的江山美人
第八集  走出玄武门的阴影
第九集  将心比心换人心
第十集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十一集  唐太宗的铁杆谋臣
第十二集 不是冤家不聚头
第十三集 李世民的人才渊薮
第十四集  李世民与,喋血双雄
第十五集  唐太宗的守护神
第十六集  唐太宗与李靖
第十七集  唐太宗的托孤之臣
第十八集  唐太宗的权力交接
唐太宗生平扫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