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接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718360
  • 作      者:
    何森著
  • 出 版 社 :
    鹭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为经管人士量身定做的一本历史读物,十个历史故事蕴涵了无数个历史智慧,十大接班方式衍生出无数条企业道路。
展开
作者简介
    何森,陕西韩城人,做过记者、编辑,现从事行业数据分析工作,对中国企业的管理颇有理论研究。主要著述有《中国民营企业经营战略批判》、《中外企业经营反思对比分析》、《网络时代,中国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研究》、《企业英雄》、《连锁为王——中国本土化连锁企业经典案例分析》、《王大脑袋保险记》、《谋败》等,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任何一个家族企业来讲,新旧两代掌门人的接班方式和企业的命运生死攸关,而接班人的自身素质、性格喜好等也跟权力的交接有直接的关系。即使是一国之君的接班人,其性格也五花八门:有热爱运动、迷恋马球的李儇(唐僖宗),有吟风弄月、赋诗作词的李煜(南唐后主),有热爱艺术、喜欢戏剧的赵佶(宋徽宗)……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像李世民、爱新觉罗·玄烨之类的接班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接班人的资质都属一般。这时,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那些和企业老板一起摸爬滚打的企业元勋,他们是企业的支柱和功臣,对企业也无限忠诚,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领导素质也欠佳,随着时代的进步的企业的发展,他们性格中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居功自傲的一面逐渐浮现出来。这时,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力量,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挖掘。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给人深刻启迪的历史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老子英雄儿好汉:缔造盛世的接班人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千古名君
    玄武门事件中,李世民先发制人,这大大弥补了其兵力不足的弱点。李建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危机感,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太过掉以轻心了。李建成身为长子,又得到父亲的全力支持,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但他过分自信,看不到对方的优势,也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他曾得意地对李元吉评说秦王:“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但他最终死在李世民的弓箭之下,说明他比之李世民是太缺乏军事头脑了。但是,做皇帝首要的乃是政治家的才能,而非军事家的本事,更不必说李建成手下也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都为李世民所重用而成贞观年间一代名臣。可见,李建成也是擅长招贤纳俊的。李世民继承皇位可以说名至实归,但贞观之治与他的“虚心纳谏”并没有多大关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玄武门兵变对李世民带来的压力和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这其实是一种动力,也是他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主要原因。
    继位背景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宫就是有山有水的意思。
    作为一名开国之君,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是不会溺于享乐而忘记自己的使命的,李渊就是这样的人。建立仁智宫,他考虑最多的还是军事问题。唐初,国家初定,内有徐圆朗、刘黑闼等义军割据;外有突厥不断入侵,北部强悍的突厥常常率军南下,不时侵扰关中,京城长安动荡不安,新生的大唐帝国仍然处于危机之中。
    李渊决定在京城附近的几个咽喉要道兴建军事要塞,这就是仁寿宫、太极宫以及最著名的仁智宫。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宜州仁智宫。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五月的一天,仁智宫刚建成一个月,李渊带着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两个皇子,风尘仆仆地来到仁智宫,留守京城长安的是太子李建成。帝王的优雅与从容,仍然难以掩饰他脸上的忧戚疲倦之色,太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让他极为担心。四子元吉是建成最有力的支持者,但李世民的才干及一帮如狼似虎的心腹班底也绝对不含糊。
    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建成曾在东宫内私蓄超出法定编制的武士,组成所谓的“长林军”。李渊发现此事,下旨斥责,并勒令将“长林军”解散。与此同时,李世民也私蓄了个人的武装力量。玄武门事件前夕,尉迟敬德劝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时曾说:“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
    至于地方上的武力集结,李世民也并不落后于李建成。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到独守京城的李建成。此刻,他心中有些窃喜,他并不想杀掉自己的父皇和自己的同胞兄弟,但是,他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啊,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秦王的实力太可怕了,我不干,他也会干的,他不干,他的部下也会这样干的,一想到这里,他就郁闷,目前倒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他想到了自己的心腹,一个培养了几年的干才——庆州都督杨文干。
    杨文干,人如其名,他不仅仅是才干出众,更重要的是他行事果断,敢做敢当。
    李建成的命令只有八个字:暗招勇士,送往京城。
    他已经储备了许多上好的兵甲,这是起兵的本钱,另有两个人足以担当押送兵甲的任务,一个是郎将尔朱焕,另一个是校尉乔公山。
    他们位卑言轻,但绝不能被忽视。许多攸关成败的大事往往决定于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物,李建成早已想到这些,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尔朱焕和乔公山果然很义气,他们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信誓旦旦,表现得斗志十足。
    人生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李建成也有,他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尔朱焕和乔公山竟然没有到庆州,他们改道上了玉华山。
    多年以后,李建成怎么都想不通,他非常器重的两个人怎么会这样呢?只有一个人想到了,他就是秦王李世民。其实,他才是尔朱焕和乔公山真正的主人。这一些都是他安排好的。
    李渊很快知道了一切,他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太子会如此急不可待。但尔朱焕和乔公山毕竟是太子的部下,这时候杜凤举急急忙忙赶来,他向李渊禀报此事。
    李渊谁也不相信,但绝对信任杜凤举,因为杜凤举才是他暗伏在京城的眼线。
    他极为震惊,他是皇储啊,是这个皇位当然的继承人。
    一定是杨文干这个王八蛋白己干的。
    他焦急地在皇宫四处逡巡。
    思虑良久,他决定派司农卿宇文颖飞骑传召杨文干,他要了解真相。
    这是个很危险的差事,杨文千真的起兵,宇文颖活命的机会微乎其微,但他一点也不害怕。
    为了国家,他不敢怠慢,依然飞骑而出。
    李渊很欣慰,为这样舍生忘死的部属。
    谁都知道,元吉是李建成的得力助手,但很少有人知道,宇文颖也是李元吉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往往是最大的敌人,但也只有最好的朋友才会在危难之际,舍命相救,宇文颖就是这样的人。元吉知道了李渊的决定,他大惊失色,反令宇文颖飞告杨文干,先下手为强,晚下手遭殃。杨文干别无选择,他很听话,率领大军攻陷宁州,驱掠吏民,还自据百家堡。
    宇文颖走后,李渊又急发手诏,命令太子李建成速来仁智宫面君。
    此刻,仁智宫早已戒备森严,太子一见手诏,吓得浑身颤抖。他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尔朱焕和乔公山这两个该死的王八蛋,怎会如此背信弃义,他愤恨,他暴躁,所有的人都相信,如果这两个人在太子跟前,太子一定会把他们碎尸万段,撕成碎片。
    当此紧急关头,只有太子舍人徐师谟很激动,他说,我们虽无作乱之心,但已陷于嫌疑之地,只有据城起兵奋起一搏,才有出路;詹事主簿赵弘智非常冷静,他告诉太子,此刻起兵,无疑自寻死路,你能抵挡大唐的百万雄兵吗?杨文干尽管很能干,但怎么能和秦王天策府的文臣武将相比?他力劝太子速赴仁智宫谢罪求恕,只有这样做,才能证明他心怀坦荡,绝对没有谋反之心。
    李建成彷徨无主,他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最终,他听从了赵弘智的忠告。
    长安到仁智宫不过六十华里,他将随从的大部分将士留在三原境内的毛鸿宾堡,只带了十多骑人马,惶惶不安地向玉华山驰去。
    他心里忐忑不安,但已经想好该怎样取得父亲的原谅。
    进入仁智宫后,看到怒气勃发的父皇,建成颓然跌倒。史书记载,他什么都不说,只叩头大哭,悲愤得以头撞柱,几欲以死明志,其内心之委屈,可见一斑。
    李渊依然狂怒不能自禁,他根本听不进李建成的解释,将太子扣押在军帐,派殿中监陈福严加看管,只供给他粗食麦饭充饥。
    杨文干据守的庆、宁二州距玉华山不远,暗兵猝发,将发生难以想象的不测,当天晚上,李渊带领宿卫将士南行几十里,潜避在凤凰山外。随后,又有东宫官属将卒相继赶来护驾,以三十人为一队,分守在帝帐四周。
    第二天,李渊命令武卫将军钱九陇和灵州都督亿师道合剿杨文干。随后,招次子李世民入宫商议。李世民还是那么从容,他小心翼翼地安慰父王:“文干竖子,敢为狂逆,计府僚已应擒戮;若不尔,正应遣一将讨之耳。”
    李世民闪烁其词,但其答对暖昧无穷,李渊既然召他问策,按照惯例,就是在暗示要他亲自率兵平叛,以李世民的机敏睿智不会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但今日竟然没有主动请缨,反而说出“正应遣一将讨之耳”的话,岂不怪哉?
    李渊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他若有所思地望着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低头不语。李渊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这是公然在讨价还价,他义愤填膺,但无可奈何,双方出现了尴尬的沉默。良久,李渊才凄然回答:“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事关太子,恐怕响应的人多。你还要亲自去一趟,平叛成功,朕立你为太子。但是,你记住,朕不能仿效隋文帝杀子的做法,但可将建成封为蜀王。蜀兵脆弱,将来建成若能听从你,你就应当原谅他;如果不能听从你,讨伐也很容易。”
    李世民释然,他夙愿已偿,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第二天,李世民大军平叛,杨文干被总政所杀。而派去宣召杨文干的宇文颖被指称勾结杨文干起兵,亦被俘杀。二人都是如出一辙,不及送回京师审问就已被杀,如此巧合,不由得令人疑心是否出于李世民要杀人灭口。
    君无戏言,但李渊食言了。非但如此,李渊不仅没有封赏其平叛之功,还将事件归罪于东宫、秦王府的下属,将东宫的王珪、韦挺流放,秦王府的杜淹也没有幸免。
    事情如此蹊跷,那是因为李渊识破了李世民天衣无缝的密谋。那么,什么是李世民的阴谋呢?不管李建成是否有心作乱,都难释嫌疑,一切正中李世民下怀,他领兵前往镇压,乘乱将之诛杀,那是名正言顺,不仅不存在“手刃亲兄”的诟责,反而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英明如他,也没有察觉肘腋之患:李元吉及一些倾向于太子的妃嫔乘机为李建成求情。更重要的是被李世民一直认为自己人的封德彝,临阵背叛,并且“固谏”李渊。据《旧唐书》所载,封德彝甚至游说李渊,说李世民恃着自己有大功劳,不甘屈居太子之下,李渊如果决心不改立他为太子,就应该乘早将之收拾。竟是劝李渊下决心诛杀李世民了。
    李建成很快就被释放回长安,居守之职也恢复原样。李世民偷鸡不着,反蚀了一把米,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父皇的信任。曾经轰动一时的“杨文干事件”这样不了了之。
    不久,李渊也从仁智宫起驾回京。
    其实,李世民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杨文干事件”,只不过这个人不是杨文干,而是张亮,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张亮事件”。
    李世民曾经是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平定洛阳时,为了布仁义于四海,将洛阳行宫中的宫女放还民间,大肆封赏助平洛阳有功的官员,不但在当地有良好的声誉,深受拥戴,还营建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李世民的功德尽管没有永远活在河南人民心中,但是,在那时候,河南人民还是记着他的功德。储位之争,李世民早就看中了洛阳,这是他的根据地。那一年,为了暗结地方豪杰,李世民派张亮率领王保等千余人到洛阳活动,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积蓄力量,为夺嫡做好准备。
    如同李世民有自己的眼线一样,李元吉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很快发现了二哥图谋不轨,便在第一时间向自己的父皇告发。
    李渊是不允许任何人私自蓄积自己的武装的,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张亮被捕下狱,严刑拷打,逼问其背后主使者。三木之下,何所不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秦王李世民该倒霉了,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张亮这个小小的角色,咬紧牙关,严刑逼供之下,竟然一言不发。建成、元吉兄弟无法将罪名推附到李世民身上,最后只好将之放回洛阳。后来张亮以农民出身,竟然官至刑部尚书,不能不说是李世民对其忠诚的报答。
    《旧唐书·天文志》记载:金星白昼划过长空是预兆着会发生政权更迭。
    唐武德九年六月一日。太白金星于白天划过长空,六月三日,金星再次于白天划过长空,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呈送密奏,称:“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李渊急了,他还是皇上,太子还是建成,这种征兆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一言不语,令人将这份密奏转交给李世民,他要看看秦王究竟有什么反应,看看那个曾经战功显赫的老二究竟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面临的问题提前一千多年摆在他的面前。
    李世民惶恐得脸色煞白,他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但是,在谋士的周密策划下,不到半天,他迅速回复一份密奏,反告建成、元吉二人淫乱后宫,意欲杀他,奏章中有一句深深打动李渊的话:“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李渊愕然了,但他毕竟是一代有为的开国之君。当一件事情使你不知所措的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冷静下来,静观事态的发展。因此,李渊没有轻易行动,他沉吟一下,决定明日在宫中召见两兄弟和众大臣,一起来对质。
    李渊的态度很快被宠妃张婕妤知道了,张婕妤不但善于察言观色,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个出色的间谍。李建成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父皇的决定。
    经过一番密议,李建成最终决定和自己的弟弟元吉一起入宫,当面拆穿李世民的谎言。但时间太晚了,既然父皇答应明天当面对质,也不在乎一天晚上,二人酣然入睡,一夜无话。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李世民没有笑,他不但没有笑,反而很严肃。
    史书所载,玄武门事变前夜,李世民召集秦王府的将领谋士来商量。当时杜如晦、房玄龄二人已被李渊下旨驱逐出秦王府,严禁二人听从李世民的号令,当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召二人时,二人回答:“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李世民大怒,摘下佩刀来给尉迟敬德,说:“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最后,房、杜二人相视而笑,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是早就和房、杜二人商议好了的,并不担心他们不回来,眼见秦王恢复了往日豪情,更是喜不自胜。房玄龄、杜如晦见尉迟敬德持刀前来,三人相对哈哈大笑,当即化装成道士,秘密回了秦王府。当晚,已和李世民商定出一条毒计。
    李世民叹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尉迟敬德反对说:“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老子英雄儿好汉:缔造盛世的接班人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千古名君
清世宗雍正——九王夺嫡,捷足先登
对话:李渊与康熙关于选择接班人的对话

第二篇 老子英雄儿浑蛋:断送社稷的接班人
秦二世胡亥——胡作非为,奸人唆使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志大才疏
对话:秦始皇与隋文帝关于亡国之君的对话

第三篇 老子英雄儿笨蛋:才智平庸的接班人
晋惠帝司马衷——白痴皇帝,用心良苦
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暗藏玄机
对话:晋武帝与刘备关于接班人策略的对话

第四篇 老子英雄儿软蛋:
汉惠帝刘盈——优柔仁弱,郁郁寡欢
建文帝朱允炆——秀才朝廷,鼠目寸光
对话:汉高祖与明太祖关于个性懦弱接班人的对话

第五篇 老子英雄儿年幼:如何对待开国功臣
光武帝刘秀——厚待功臣,后患无穷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权,技高一筹
对话:光武帝与宋太祖关于如何对待开国功臣的对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