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一统 姓氏合一
秦灭六国后,一统天下,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完全以行政区划代替了以血缘关系为网络的封建宗法制度。这种政治结构的社会制度,既葬送了封建宗法制度,也铲除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度,使代表贵族阶层高贵出身和社会地位的“氏”黯然无光,成为只标记血缘谱系的符号,与“因生赐姓”、标志家族血缘关系的“姓”已无多大区别。“姓氏合一”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姓氏合一”的制度始于西汉初年,顾炎武在《日知录·氏族》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日‘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日‘姓刘氏’。”也就是说太史公司马迁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姓氏合一”的姓氏制度及其演变的规律。秦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封建宗法的姓氏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和毁灭性打击。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戍卒出身的陈胜揭竿而起振臂一呼,首先发出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一批平民百姓,甚至刑奴、屠夫涌人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成为推翻秦朝统治、建立西汉王朝的主力和元勋。如汉高祖刘邦原为泗水县亭长,汉丞相萧何为沛县小吏,梁王彭越原为渔户,舞阳侯樊哙乃一杀狗屠夫,统军大将淮阴侯韩信则是流浪街头、曾乞食于漂母(洗衣妇)的市井小民,淮南王英布原为被黥刑、刺面的刑奴。这些推翻暴秦、创建汉朝的新贵,均出身寒微,没有显贵的家世,自然而然地摈弃了原先那种标志社会身份地位、以“氏明贵贱”的姓氏制度,对原有的贵族世家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扫除。据史书记载,西汉初年,为消灭各地豪强的势力,抑制六国旧族试图复国的苗头,下令将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后裔和豪族名门十多万人,强行迁徙到关中诸陵,分给田宅,集中居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