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俄国史:1855-199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01676
  • 作      者:
    (美)沃尔特·G.莫斯著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俄国史(1855-1996)》是一部由西方作者撰写的俄国史。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研究俄国及其苏联时期的历史,虽然从某些方面讲对史实的描述有待商榷,对某些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的评价也有偏颇,但由于作者身在庐山之外。其观点则相对客观。
展开
作者简介
    沃尔特·G·莫斯(Walter G Moss),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老人问题专家。生于美国中部的辛辛那提,年轻时曾在美军中担任军官,1968年,在乔治城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著有《进步的时代?20世纪全球军备冲突》《亚历山大的俄国》《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与他人合著有《走向老年》《老年人的人文主义前景》。
    1978~1995年间,他曾十次到苏联和俄国访学。
展开
内容介绍
    《俄国史(1855-1996)》叙述的历史是自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登基,至1996年8月叶利钦正式当选第一位民选总统止,俄罗斯及苏联的历史。全书主干分为1855年~1917年的“沙皇俄国晚期”的历史,和1917年~1996年的“苏联及其后的俄国”两部分。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民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他们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仍在世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渗透到方方面面。俄罗斯是我们的近邻,从成吉思汗西征开始起,中俄两国就开始了比较密切的往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晚期俄罗斯帝国令人想起一个沙皇的象征符号“双头鹰”……它一面朝着过去古老的独裁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另一面朝着前方盯着其无法看清的未来……
    1991年12月初,叶利钦和来自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共和国的领导人一起,宣告苏联解体。圣诞节那一天,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失去了国家的领导人,辞去了苏联总统的职务。克里姆林宫上那面有着铁锤和镰刀的红旗降落了,被蓝白红三色的俄国国旗所取代。俄国历史上的苏联时期就这样终结了……
    ——本书作者
    这是一部由西方作者撰写的俄国史。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研究俄国及其苏联时期的历史,虽然从某些方面讲对史实的描述有待商榷,对某些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的评价也有偏颇,但由于作者身在庐山之外。其观点则相对客观。
    ——本书前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晚斯俄罗斯帝国(1855~1917)
    第2章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义与激进主义
    亚历山大二世是“解放者沙皇”,是一个最终在1861年解放农奴的统治者。他同时还倡导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司法和军事方面。考虑到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弱点,面对严峻的经济问题,他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但实现这样一个组合目标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亚历山大二世实际上比他所展示给人们的一面更加强有力和充满理想。
    虽然改革有助于使俄国现代化,但这一气候在孕育现代化的同时也酝酿着人们的不满和不和谐。反动派、保守派、自由派、激进派以及政府官员既相互争斗也在自己中间斗来斗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长篇小说《罪与罚》一个著名的梦的场景中所说的话,恰好与这一时期相关:“所有人全都动荡不安,相互都不理解。每个人都以为只有他一个人掌握了真理。”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使得他的统治被悲剧性地中断,他那位反动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登上了宝座。
    亚历山大二世:斯人和他的时代
    亚历山大二世登基时年仅36岁。尽管他的父亲尼古拉一世想要教育和训练他使他能承担未来的责任,但这位新沙皇却并不怎么喜欢他的工作,或许只有检阅他的部队是个例外。这位沙皇尽管很聪明,但却不具有敏捷灵动的智慧,而且,作为一个沙皇的长子,他的思维方式看起来和他父亲无太大区别。作为一个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沙皇,与其说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或屠格涅夫的作品感兴趣,倒不如说他对打猎和惠斯特牌(早期的桥牌)更感兴趣一些。但他毕竟还是有些仁慈心的,有一次他曾对作家屠格涅夫说,他写的对农民表示同情的《猎人笔记》,对他做出解放农奴的决定产生了影响。
    尽管亚历山大二世童年时代的教师说他很容易被一点点困难搞得垂头丧气,但他却像绝大多数罗曼诺夫家族的人一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头十年中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但改革完成后,他的精力也消耗殆尽。在其统治的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受到绝大多数上层人士的批评和谴责。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也缺乏高瞻远瞩的魄力,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显得犹豫不决而又软弱无能——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莫斯科历史学教授、亚历山大二世童年时代的专职教师谢尔盖·索洛维约夫对他的评价虽然严厉但却很恰当:“命运未能使亚历山大二世成为黎塞留或俾斯麦,而关键在于他没有利用黎塞留或俾斯麦的权力的能力。他有一个弱者的胆怯,并且,谁也不能阻止他使自己显得软弱。”
    但是,尽管亚历山大二世有其个性上的缺点,形势却推动他颁布并实行了“伟大的改革”。1856年初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和社会的落后。的确,落后成为俄国输给敌人的主要原因。正如1856年,斯拉夫派尤利·萨马林写道:
    我们(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了,但不是由于西方联盟的外在力量,而是由于我们自己内部的软弱……现在,欧洲在为和平和安宁而欢呼,并希望我们能长久地为了对付我们曾经忽视的问题而焦虑……在我们当前必须对付的当代国内问题中,居首位的,是农奴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未来是个威胁,现在它已经成为进行任何重大改革的最大障碍。
    农奴的解放
    原因与背景
    克里米亚的失败不仅使自从40年前拿破仑被打败以来被高估了的俄国的军事力量成了问题,而且也促使人们想到俄国的经济传统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反面的这样一个问题。于是,对任何制约俄国整体实力的因素的考察便变得十分迫切起来。许多人和萨马林一样,认为农奴制是整个经济领域以及社会改良的障碍。
    参与改革方案拟订工作的尼古拉·米留金相信,农奴制必须取消,以便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增加资本所需求的工业化。尼·米留金的朋友、法学史家和西欧派康斯坦丁·卡韦林和沙皇主张改革的那些亲戚有很密切的关系,他坚定地认为俄国贫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奴制。尽管历史学家们仍在为农奴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而争论不休,但重要的是,亚历山大二世和萨马林、尼·米留金及卡韦林这样的大人物也都相信,取缔农奴制会巩固俄国的经济,从而也就是在巩固整个国家。
    1856年,尼·米留金的兄弟,德米特里·米留金将军起草了关于军队改革的备忘录,该文件指出有必要减少俄国传统的庞大而又耗费巨大的常备军数量,而以组建巨大的受过训练的后备军来取而代之。但他又指出,只有先取消农奴制,这一切才能彻底实现。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里伯貌似高明地评论道,米留金的想法和总的思考,对亚历山大最终决定解放农奴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任命德米特里·米留金为他的军事大臣。
    与俄国国力同样有关的是它的强国地位。拉丽莎·扎哈洛娃曾写道,克里米亚的失败、损失和外交上的孤立,是统治阶级精英们最主要的恐惧之源。这一恐惧以及想要给外国树立一个比较积极的形象,促使亚历山大及其官吏们下决心取消农奴制。
    另一个原因是近十年中的农民骚乱,以及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群众性叛乱的担忧。1856年初,亚历山大二世对一群莫斯科贵族说:“从上而下废除农奴制比从下而上废除它好。”尽管亚历山大这种说法只好像是在暗示他有点担心俄国的农奴主们可能会联合起来抵制废除农奴制这样一种来自“下面”的威胁的可能性,而其实是他自己已十分担心。
    另外两个附加的、导致农奴制被废止的因素是公众舆论和具有启蒙思想的官僚阶层。尽管多数农奴主们不愿意失去他们名下的农奴及依附于其土地的农奴,但起主导作用的舆论家们,从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激进派侨民编辑亚历山大·赫尔岑到保守派政论家米·帕·波戈津,都拥护解放农奴。
    从1857到1861年,一些拥护改革的官员,如沙皇的兄弟康斯坦丁大公、代理内务大臣尼·米留金,都为了准备解放农奴法案而积极工作,内务部还强迫立陶宛贵族及其他贵族组成贵族委员会草拟解放农奴法案。虽然多数地主希望只解放农奴但不为他们提供土地,但亚历山大二世于1858年末明确指出,必须使某些贵族土地能让从前的农奴买得起。
    中央贵族委员会在首都指导着外省新成立的贵族委员会的工作,1859年成立的修实委员会则负责研究各地送来的报告。三个委员会很快组成一个总委员会,尼·米留金在1861年解放农奴法案的起草工作中具有很大影响力。
    解放法案
    1861年2月19日,经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后该法案生效。由于政府不同意亚历山大二世的解放宣言,使得宣言过了两周后(在一年一度的大斋前狂欢纵饮周之后,希望到时平民们的情绪已经恢复到清醒的斋戒期情绪)才在教堂里宣读。新法案从政治上讲,在贵族利益和农民及其支持者利益之间作了让步,而政府对双方对此会有什么反应还没有什么把握。
    新法案及其附录将近有400页之多,这使得其分外复杂,但解放农奴的规定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1.对农奴的“束缚权”被“永远取缔”(帝国境外某些地方如高加索除外,单独的解放法案抵达那里比较晚);2.下一阶段将在未来数十年间研究调整农村乡绅关系及土地所有关系的新措施;3.从前耕种贵族土地的农民,与家奴不同,可得到永久占有的土地,其确切的亩数由双方协商及根据政府为每个省确定的最高和最低量标准以及通过中介人确定;4.绝大多数新土地都归村社,而非直接归个别农民;5.地主由于失去土地而受到的损失由政府期票和农民支付款共同补偿;6.农民除了选择免费或费用极低犹如“白给”的方式者,一年一度向政府以49年为期交纳补偿金。
    这一法案仅适用于乡村农民——他们约占全民总数的40%,将近全体农业人口的一半。到1866年底,最终政府还是公布了进一步的法案,使其他农民能与已经解放了的农民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体上,所有的农民被划分为不同阶层:他们被基本法所裁定,村社及家庭对个别农民的支配力必须加强,农民仍然得支付人头税,而贵族则是免税的。
    农民的反应及分析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对于解放法案的反应是多样化的。许多被解放的农民对于复杂的新法令感到困惑,当人们告诉他们,他们得为他们所获得的土地支付赎金(支付期长达半个世纪)时,一是不相信,二是很失望。许多农民相信错误在于那些坏官和贵族,他们阻挠沙皇贯彻其真正意图。他们以为一旦他们战胜这些麻烦制造者,新的更优惠的法案就会出台。此后还不到一年,贵族就上报了1000多起骚乱,多数需要部队来镇压。1861年夏,亚历山大认为有必要警告农民代表团,他说:“除非我同意,否则一个农民也休想解放。服从法案和法令吧!认真干你们的活儿去吧!服从上级和贵族地主吧!”
    总的说来,从前的农奴所获得的土地比解放前的份地少。农民中多于1/4的人,其所得份地不足以养家糊口——从前波兰地主的农奴,尤其是波兰l863年起义以后,以及皇家和国家农民的景况要好一些。全部贵族农奴主占有了大约2/5的土地,然而,以前的农奴——基数量远大于农奴主——分得了其余部分。农民最终为土地所付赎金远高于所值,而且其所得土地和地主所保留给自己的土地比,并不适于耕种。
    从更实际的观点看,农奴对地主人身依附的结束,是向前迈出的很重要的一步。比较而言,这次解放并未导致流血的结果。最后,在经济核算中,诸如实际困难、经济现状、政治形势都会被考虑到。沙皇害怕更加平等的核算会激怒构成俄国精英支柱的本已愤怒的贵族阶层。
    附加改革
    尽管书报审查依然存在,但亚历山大二世中止了某些限制——在其统治的前七年中,俄国期刊的数量增加了8倍。不但如此,亚历山大二世的政府还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财政,给俄国大学以更多自由,扩大受教育机会,还出台了其他一些较小的改革措施。除农奴解放外,还有其他三种较大的与地方政府、法律和军事有关的改革措施。
    地方改革
    地方(或地方政府)改革措施于1864年年初出台,为的是填充贵族对其农奴的支配权垮台后形成的空当。至于解放法案,它并不能直接立刻适用于帝国所有其他疆域。例如,白俄罗斯和西部乌克兰省份,直到1911年以前,都不允许出台地方立法,而沙皇也从不允许西伯利亚采用解放法案。尽管如此,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的末期,在俄国所有50个欧洲省份中,有34个有了地方立法,而在这些省份中,有立法的地区达到300多个。
    地方会议由三个独立的选举机构选举产生:乡村私有地主、农民、工厂主和商人。这些代表会议规模大小不一,但差不多每个都有40个代表,每年召开一次,每次不超过10天。贵族代表人数略多于来自广大农民的代表数,这两个阶层的代表总数约占地方代表委员会总数的80%。
    地方代表自治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选举为期三年由三到六人组成的地方理事会。这些理事会全年工作,监督地方自治会的工作。地方代表自治会的另一项任务是选举代表,同样以三年为期,以便参加一年一度的省级代表自治会,而省级代表自治会也是由省级执行理事会选举产生。由于种种原因,这其中受过教育的贵族居多,他们有闲暇时间也有财力。在地方自治会和理事会的工作是不付酬的——在地方理事会成员中,贵族占明显多数,而在省级代表自治会代表中,贵族所占比例更高。
    为了开展工作,理事会雇用了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和专家。后者包括教师、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兽医、农艺师、统计学家。而在初等教育领域里,地方委员会则有很大不同。在亚历山大统治的末期,俄国欧洲部分有将近1.8万所初小,而在此25年前,整个俄国只有8000所初小。职业医师和兽医似乎是第一次能为农民派上用场,精神病患者、乞丐和孤儿同样也能从地方工作者那里获得实质性的帮助。通过组织消防队及其他措施,地方委员会帮助农民对付乡村中的火灾,还给他们上火灾保险。
    尽管地方自治会主要以提供这些职能著称,但中央政府还要求它们履行一些辅助功能:让它们帮助招募新兵、安置军队、养护地方公路、保证邮政系统运行。地方税收是地方自治会主要的收入来源,尽管与中央政府税务相比被限制到很小的数额。虽然地方自治会工作效率提高,但农民仍然常常因各种难题而责备它们,抱怨地方自治会税收这一附加负担。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农民们》中,作家写道:“地方自治会因各种问题受到责备——因欠账、不公正的税收、歉收。”
    1870年,当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城镇委员会(杜马)时,许多地方
    自治法得以复制。代表由在有钱人中确定的三个选民选举产生。很快,一系列改善措施——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里的改善措施——陆续出台。例如,在圣彼得堡,花在地方自治学校的费用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期间的最后10年中增长了10倍。
    司法改革
    1864年末,经过数年艰苦努力,司法改革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陈旧专断的、久拖未决的(在1842年法庭开审前,积压案件多达300多万)、腐败而又专制的司法体系被新的、主要建立在西方原则基础上的法律所取代。但和以前的两次“伟大的改革”相比,新司法程序并未能当下就被应用于帝国的各个方面。在帝国的某些省份,如白俄罗斯全境、乌克兰部分地区、波兰及高加索,陪审法庭制就未被贯彻实行。
    在完全采用陪审法庭制的地区,下述原则开始发挥效应:1.两种独立的法庭体制的创立——较重大的民事案件或刑事案件,由常规法庭审理;较小的案件,则由自治会或市杜马选举的安全委员会成员组成的法庭审理。2.在无论哪种体系中,公民都有权向上级法庭上诉。3.司法独立于行政干预,法官职位为终身制,除非因道德不正当行为被免职。4.陪审法庭一般审理重大刑事案件,只有反对国家罪除外。5.律师的权力。6.法庭审理过程对公众公开。7.口头证词和起诉状同样可以被采信——与旧司法体系下只能采信书面证词的做法不同。8.确立职业律师制。
    作为对新司法的补充,独立的军事、教会和农民法庭继续存在。由于农民占全体人民差不多4/5,所以,设在小行政区的法庭特别重要。在农奴解放后,政府再次建立了从前只为农民设立的此类法庭。在每个小行政区(小行政区为行政单位,一般包括若干个村社),此时农民可以从他们自己当中选举他们自己的法官。此类法官审理细微的农民的刑事过失罪,而且多数民事当事人只和农民有关。他们有权征收小额税款、实施短期禁闭,甚至有权判决对农民实行杖责,最高可达20下。他们的判决所依据的是与书面法相对的习惯法。
展开
目录
美国教授笔下的这部俄国史值得借鉴--中译本序言
原版前言
题解
第1章  俄国:地理、民族、前现代发展
陆地:自然特征、气候及资源
地理对殖民及民族身份的影响
民族
1855年以前的古罗斯:主要历史发展脉络小结
第一部分  晚期俄罗斯帝国(1855~1917)

第2章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义与激进主义
亚历山大二世:斯人和他的时代
农奴的解放
附加改革
独裁政府及其反对派

第3章  反动政治、经济现代化和政治反对派(1881~1905)
亚历山大三世和波别多诺斯采夫:专制君主和他的主要顾问
亚历山大三世的反动政策
1881~1903年间的经济现代化政策
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反动政策(1894~1904)
公众舆论及政治反对派(1881~1904)

第4章  1856~1905年间的俄罗斯帝国及其对外政策
1856~1895年间的远东、高加索、中亚和阿拉斯加
1856~1875年问的欧洲、波兰及俄国的西方民族
1877~1878年间的巴尔干危机及俄土战争
1881~1905年间与欧洲的关系
1881~1905年闻的民族、俄罗斯化及种族歧视

第5章  革命还是演变1905~1917年间的政治与战争
1905年革命:从流血星期日到十月宣言
骚乱的持续及杜马的筹备
1906年和1907年的头两届杜马
斯托雷平的土地政策
1907~1914年间的第三届和第四届杜马
1907~1914年间的激进反对派
1906~1914年间俄国的对外政策
1914~1916年间的沙皇俄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论

第6章  1855~1917年问的经济与社会
人口、城镇和城市社会
企业家与市民社会
经济的增长
工业和城市工人
贵族和乡村农民
食物和饮酒;饥荒和疾病
妇女与家庭生活
法律的发展

第7章  1855~1917年间的宗教和文化
俄国东正教与国家
非东正教及其他对传统东正教的挑战
教育和学术
文学
艺术与建筑
音乐
佳吉列夫和艺术的交流
通俗文化
第二部分  俄国与苏联(1917~1991)

第8章  1917年革命
三月革命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
双重政权
列宁回国和列宁主义
革命的深化:5~9月
布尔什维克、阶级和民族
11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执掌政权
11月革命分析

第9章  反对布尔什维克、国内战争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早期的抵抗运动、新经济政策和阶级斗争
立宪会议的命运和苏维埃日益严重的独裁专制主义
红军、白军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各民族问题及1920年间的俄波战争
来自大众的反抗活动
结果、代价及遗留问题

第10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7
新经济政策和1921~1922年的饥荒
耐普曼和资产阶级专家
共产党及其政府的变化
斯大林的崛起
列宁和斯大林
斯大林和他的对手们:1923-1927
新经济政策时期:若干结论

第11章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1928-1941
为什么还需要一次革命
斯大林、右翼反对派、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体化
五年计划的成就和失败:1928~1941
强制劳动、公审、清洗和死亡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想象与现实
民族政策和立宪政策
党和政府的变化
斯大林与列宁主义遗产

第12章  苏联的对外政策:1917~1941
苏联外交的开端及其概述
新经济政策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外交政策:1928~1932
寻求安全:1933~1939
苏联的"中立":1939年9月~1941年6月

第13章  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
大战前夜
战事及重大战役:1941年6月~1945年5月
政府和人民;游击队和生产
租借及同盟国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苏联的得失

第14章  战后及冷战时期:1945-1953
斯大林战后的国内政策
冷战早期
斯大林的战后外交政策:一个评判

第15章  经济和社会变革:1917~1953
经济概述与分析
人口、城镇及城市生活
社会结构与新的精英阶层
粮食与饥荒、酗酒与健康
妇女和家庭生活
法律与违法行为

第16章  宗教与文化:1917~1953
教会与国家
教育、科学与学术
文学
艺术与建筑
音乐
通俗文化与国家

第17章  赫鲁晓夫时代:非斯大林化、共存与对抗
赫鲁晓夫的出身、性格和信仰
斯大林的后继者们以及贝利亚被处死
国内政治及赫鲁晓夫的政策
对外政策
赫鲁晓夫的衰落和垮台

第18章  从稳定到停滞:1964~1985
领导人和领导层
政治衰落、腐败以及党的状况
经济:从指令性经济体系到黑市经济
公众舆论、少数民族和持不同政见者
对外政策:对抗与缓和

第19章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的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一位改革家的崛起
国内改革:第一阶段
开放、改革重建及民主化
戈尔巴乔夫的三个危机:1988~1991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政策和冷战的结束
失败的政变及其后果
苏联的垮台:结论与分析

第20章  经济与社会生活:1953~1991
经济和环境概述
对外贸易和投资
人口、城镇和城市生活条件
统治阶级、社会结构和市民社会
蓝领工人:得与失
乡村生活·
食品与酗酒;疾病与健康
妇女、家庭及性别问题
法律与违法现象

第21章 宗教与文化:1953~1991
宗教生活:从镇压到复苏
教育、科学与学术
文学:从解冻到开放
艺术与建筑
音乐:从古典到摇滚
通俗文化的其他方面

第22章  后苏联俄国
转型中的经济
社会紧张局势和问题
走向民主和法制的社会?
宗教、教育与文化
外交政策
结论
附录: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