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羊城后视镜.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52147
  • 作      者:
    杨柳主编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柳,1963年生于广州。l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从事新闻行业二十余年,先后在《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羊城晚报·新闻周刊》、《羊城晚报·晚会》等采编部门修炼新闻嗅觉,生命的触觉竞向着另一个方向延伸——走进广州历史斑斓的后院,在倒转的时空里解读今日。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重点在于,呈现自清末到“文革”前的广州历史中一批鲜为人知的人和事。突出“以民为本”,相当部分涉及广州普通民众的生活:街头巷尾的盲妹演唱、广州早期拍电影的曲折、陶陶居茶楼的爆炸案、四护士集体自杀案、越秀山庆祝会压死人的事件……这在以往的广州文史类的书中极其少见,许多史料首次披露。此外,还涉及一批在广州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如陈济棠、胡汉民、孙立人、阎锡山、程天固、南海十三郎、江孔殷,还有老市长朱光、粤剧名角靓荣、粤剧作家徐若呆、盲棋高手潘炮,以及作家巴金、“女皇”江青等等在广州所发生的故事。记录广州城的自来水、电车等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海珠桥兴建成功和爆炸后修复的经过,新一军墓园被毁灭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惊奇发现:光绪时在此地也试图建桥<br>    当远古的人们小心翼翼走过独木桥时,还不知道什么叫桥墩。后来,建桥的人都知道,建桥首先造桥墩。l929512Jdl日开工时,马克敦公司当然照常规先钻探河床。炮口般粗的铁管,从水面垂直钻下,四周用木架支撑,使之不能摇动。再用钻机在管内旋转钻探。经过钻探,出了第一次成果,得知珠江的河床分为三层,上面为浮沙污泥,中间为细沙和黏土的混合,下层为红色硬性的黏土。人们格外注意底层,在水中还看不出名堂,千了后比红沙石更加坚硬,这无疑给广州人带来了好消息,红色黏土可以大大增加桥的承载力。<br>    在珠江,日夜经过不知多少大大小小的船,最高的达8米,桥墩的高度要以此为基础,再加上潮起潮落的因素,以及大桥展开的承受力综合在内。至于桥身,横跨马路的部分也不容忽视,当时汽车格局娇小,更未见双层巴士,维新路口桥下的通道高S米,足可使汽车来往。<br>    1949年香港电影《珠江泪》一些镜头就在长堤通道里拍摄的。接着,有人提出,在长堤建一道斜坡,以便让车辆直接上桥。主意虽好,但经考虑,东西之间车辆密集,上斜坡也减少安全程度,最终放弃了。终于,在河南的斜坡为5%,长堤为1.16%,长堤另建Ad梯级,人车分流,增加了安全度。<br>    巍峨的海珠桥,全长定为l80米,计划桥墩4个,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之间的距离,各隔70米,桥之中段开合处53米。建桥墩,本来是例行工程,但在珠江,遇到了麻烦。<br>    马克敦的工程技术人员照例测定桥墩的位置。既然要在180米范围筑4个桥墩,根据从近而远的顺序,先测量北岸的桥墩位置。晚上,维新路人迹稀少,人们都进入梦乡。这时,一批人员进入维新路,到人行路面,先用精密钢尺,量一条长70米的直线,这其实是等于两个桥墩的距离。在线的两端,相隔数尺之处各设三角木架一个,悬钢线一条,利用两个吊砣挂在钢线上,将木架左右移动,使钢线与人行道在同一垂直面内,钢线末端备挂重砣一个,再拉直钢线……还要纪录晚上气温、白天气温,测量冷热收缩程度后,知道了广州的白天晚上没太大的差别。
展开
目录
序<br>老城纪事<br>架设海珠桥<br>重建通车的海珠桥<br>教堂初立羊城<br>1932年,“南天王”争霸战<br>1915,广州人注视苍穹<br>一宗教育的悲剧——弑师案<br>“沃罗夫斯基”号的神秘之旅<br>1937广州<br>盲公饼盒里炸药包<br>阎锡山在广州的谢幕礼<br>303号,曾降落天河机场<br>50年代的“苏联热”<br>25万吨的梦<br>1962年的广州“大地震”<br>岭南棋坛“杨陈争霸”<br>粤菜大检阅<br>羊城珍档<br>天声地语人人家<br>公共汽车60年<br>1933年的县长大考<br>白云机场议捉蒋介石<br>第一公园诞生记<br>广州“民初”开马路<br>广州的童子军<br>广州的卫生警察<br>惠福路,前人留下的绿荫<br>落户羊城的世界名琴<br>南粤首度美展趣事多<br>四牌楼的下落<br>五羊城的电车梦<br>一城贫富同饮甘凉<br>中国首问精神病院<br>最后的校长李金发<br>吕彦盲身世之谜<br>复活记忆<br>我家的衣食住行<br>我从事过的行业故事<br>我家的“海外关系”<br>众口齐说老市长<br>《七十二家房客》因祸得福<br>市并“斗蟀子”<br>公公婆婆辈的儿童节<br>加加林飞天消息传来<br>江青在广州受访记<br>日寇在羊城的末日<br>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在广州<br>一丈三尺六<br>忆棋父潘炮<br>永汉路的牛骨汤<br>在“番薯当饭食”的年代<br>著名电影《南海潮》为什么没有下集?<br>榕荫茶坊<br>粤语差点成为“官话”<br>“哀乐”往事<br>城隍庙审鬼<br>沙基睇相<br>顽童改歌<br>广州人京城打响“谭家菜”<br>粤语中的方言俚语<br>广府旧时年俗<br>粒粒脆南乳肉<br>岁晚谢灶<br>粤剧旧事录<br>我得到的陈济棠印章<br>后记:抢救羊城的记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