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闽南文化述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5354
  • 作      者:
    林枫,范正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林枫,1999年毕业f厦门大学历史系专门史(明清社会经济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厦门大学所吏系教授,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区域文化史。承担刚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旧家清史纂修工程。独立撰写20余篇论文,著述、翻译、参编数部。<br>    范正义,200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火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山尔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剐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间信仰与区域文化,已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史学月刊》、《厦门大学学报》、《东南学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保生犬帝信仰与闽台社会》、《神圣的纽带:分灵一进香一巡游》(与林国平禽著)2部。《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一书获泉州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闽南文化述论》是闽南文化社会历史专著。全书共九章,深入研究了闽南文化的孕育环境,闽南方言,民风民俗,宗族组织,宗教信仰,民间崇拜,学术教育,学术艺术,民居建筑与民间工艺等。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保护区。《闽南文化述论》全面叙述了闽南文化的各个方面,认为闽南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文化生态形成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出版对闽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1840年后,闽南地区出现了第二次海外移民高潮,这时出国的既有自由移民,也有契约华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扩张,使中国东南沿海首先受到冲击,家庭农业和小手工业破产,产生了大量的过剩人口,人民纷纷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等地寻找生路,是为自愿的自由移民,其中包括一部分极度贫穷的“赊单移民”,他们连路费都无法承受,只得通过中间人赊船票出洋,抵达目的地后再偿还债务。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殖民地经济掠夺的加剧,造成了廉价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西方人口贩子直接进入厦门等地掠卖华工,许多青壮年男性被运往世界各地,是为胁迫的契约华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合法化,更是为西方列强掠夺华工大开方便之门。华工出口从厦门开始,厦门还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契约华工出洋中心。至迟在1837年,英国人就在厦门征用劳工往澳洲服务;1845年,厦门华工被运送到北非和中美洲的古巴;1849年,270名华工由厦门赴澳洲,他们大多在新威尔士州英国人的牧场内做工;厦门开埠后几年之内,近万名契约华工被运往法属布尔邦岛、古巴、秘鲁、英属圭亚那、旧金山等地;1847年至1852年3月,由厦门出国的契约华工达12154人。<br>    不管是契约华工还是自由移民,都属于19—20世纪因为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而兴起的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批海外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时期。1841—1895年,约50万人经由厦门口岸出国;1890年为止,闽南地区净迁移人口累计达39万人;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是厦门及附近地区海外移民的高峰期,净迁移人口高达136余万人。
    ……
展开
目录
    导论<br>    一 核心与边陲的文化变异<br>    二 多源复合的人文性格<br>    三 冒险打拼的进取精神<br>    四 异军突起的文化学术<br>    五 历久不息的乡族观念<br>    六 杂乱无序的民间信仰<br>    第一章 闽南文化的孕育环境<br>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交通<br>    一 地质变迁<br>    二 地形地貌<br>    三 气候土壤<br>    四 海陆交通<br>    第二节 移民与开发<br>    一 开发进程<br>    二 移入迁出<br>    第三节 经济特征<br>    一 海陆并进<br>    二 商品经济<br>    <br>    第二章 闽南方言<br>    第一节 闽南语成因<br>    一 闽南方言的本土来源<br>    二 闽南方言的吴楚色彩<br>    三 中原汉语与闽南方言的定型<br>    四 闽南语的发展与分化<br>    五 印尼、马来语对闽南方言的影响<br>    第二节 闽南语的流布与传播<br>    一 闽南语在省内的方言岛、双方言区<br>    二 闽南语在大陆各省的流播<br>    三 闽南语在台湾的通行<br>    四 东南亚的闽南语<br>    第三节 闽南语与闽南社会<br>    一 闽南语反映闽南生活形态<br>    二 闽南语体现闽南价值观念与民系心理<br>    第四节 闽南方言与区域文化特征<br>    一 向心与离心并存<br>    二 勇于开风气之先<br>    <br>    第三章 民风习俗<br>    第一节 闽南民风习俗的多维展现<br>    一 人生礼仪<br>    二 岁时风俗<br>    三 行业习俗<br>    四 几种比较突出的习俗<br>    第二节 闽南民风习俗的地域特征<br>    一 闽南民风习俗的形成原因<br>    二 闽南民风习俗的社会功能<br>    <br>    第四章 宗族组织<br>    第一节 闽南开发与宗族组织的形成<br>    第二节 闽南宗族组织的社会文化功能<br>    一 祠堂的社会文化功能<br>    二 族谱的社会文化功能<br>    三 族产的社会文化功能<br>    四 祭祖、迎神赛会、戏剧的社会文化功能<br>    第三节 闽南宗族组织的地域特色<br>    一 民间家族的扩大化与个体家庭细分化的相互依存<br>    二 家族血缘的纯洁化与家族利益扩大化之间的取舍‘<br>    三 家族割据与官府统治之间的微妙关系<br>    <br>    第五章 宗教信仰<br>    第一节 佛教的传人及其地域特征<br>    一 佛教的传入及其传播<br>    二 闽南佛教的地域特征<br>    第二节 道教的传人及其地域特征<br>    一 道教的传入及其传播<br>    二 闽南道教的地域特征<br>    第三节 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在闽南的传播及其地域特征<br>    一 基督教在闽南的传播<br>    二 伊斯兰教在闽南的传播<br>    <br>    第六章 民间崇拜<br>    第一节 闽南民间信仰形成的环境基础<br>    一 闽南“信鬼尚巫”的传统<br>    二 闽南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br>    三 汉人移民与闽南民间信仰的形成<br>    四 位处边陲的地理环境与闽南民间信仰的杂乱无序<br>    第二节 闽南民间信仰中的全国性神灵<br>    第三节 闽南民间信仰中的地方性神灵<br>    第四节 闽南民间信仰的区域特征<br>    一 闽南民间信仰的巫道性<br>    二 闽南民间信仰的宗族性<br>    三 闽南民间信仰的发散性<br>    四 闽南民间信仰的杂乱性<br>    <br>    第七章 学术教育<br>    第一节 官私教育<br>    一 官学<br>    二 书院<br>    第二节 闽学流派<br>    一 理学传承<br>    二 名教异端<br>    第三节 科举功名<br>    一 科举初萌<br>    二 崭露头角<br>    三 科名鼎盛<br>    <br>    第八章 文学艺术<br>    第一节 闽南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成就<br>    一 唐五代时期<br>    二 两宋时期<br>    三 元明时期<br>    四 清代、民国时期<br>    第二节 闽南艺术的表现形态及其影响<br>    一 戏剧<br>    二 音乐<br>    三 曲艺<br>    四 舞蹈<br>    <br>    第九章 民居建筑与民间工艺<br>    第一节 民居建筑<br>    一 红砖建筑<br>    二 土楼建筑<br>    三 士堡建筑<br>    第二节 民间工艺<br>    一 雕刻<br>    二 工艺画<br>    三 陶瓷<br>    四 其他工艺<br>    余论<br>    附录 福建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