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1451
  • 作      者:
    杜贵晨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明清小说中与齐鲁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作品多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名著。 《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一书为“齐鲁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以有代表性的明清小说为实例,深入探讨了齐鲁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齐鲁文化——古小说的摇篮<br>    二、齐鲁文化与古小说理论的诞生<br>    从来古代小说理论史的探讨,一般都自论《庄子·外物篇》“小说”与后之小说了无关系引起,又基本上不及于诸子的其他说法,从而给人的印象,就是先秦并无真正小说理论的发生,其实是疏忽或误会了。不仅齐文化是先秦小说文本的主要萌芽之地,而且“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鲁文化还是古小说理论的萌芽之地。<br>    首先,如上引孟子对万章之徒所举“或语日”、“人有言”的批驳,或贬为“齐东野人之语”,或斥为“好事者为之”,所示自然是这位儒家“亚圣”对作为纸(简帛)本小说之源头的民间口传小说的轻蔑,但在客观上,却未尝不是孟子对小说的论述,从而具有小说理论的意义。事实上,参以后来《汉书·艺文志》“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的话,更早孔子日:“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也未必不是他游齐不遇之后,对齐俗多“野人之语”的看法,而潜在地具有小说理论的意义,为《汉书·艺文志》所暗用。至于《论语》载:“子夏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还被当作孔子的话,被《汉书·艺文志》小说类序所称引,更直接成为后世正统小说观念的依据,而纳入了小说理论的范围。<br>    当然,孔、孟等从本质是贬低小说的立场而发的可视为关乎小说的论述,不是正面的理论建树。但是,由于儒学在汉以后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正如由齐国盛行起来的“齐东野人之语”本身未被社会历史所弃,而且大大发扬了起来,后世孟子所斥“好事者”也成为小说家并无很多贬义的别称。“齐东野语”则公然成了作者自谦其小说的称呼,如五代景焕的笔记小说就题为《野人闲话》,而宋代周密有《齐东野语》一书。可见孔、孟当年对小说的拒绝,在理论上反而起了建设作用,即指出了小说家“好事”与小说在“野”的特点,给了后世小说家与小说曾经“圣人”称道的一块招牌,而意外地具有了某种吸引读者的价值。
展开
目录
总序<br>第一章 齐鲁文化——古小说的摇篮<br>一、齐文化与古小说的萌芽<br>二、齐鲁文化与古小说理论的诞生<br>三、齐鲁旧地是明清小说繁荣的中心<br>第二章 齐鲁文化与《三国演义》<br>一、《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与山东东平<br>附录:书罗贯中铜像落成后 <br>二、《三国演义》源流<br>附录:《三国演义》成书“元泰定三年说”答疑——兼及小说断代的一种方法<br>三、《三国演义》与鲁文化<br>四、《三国演义》与齐文化<br>五、《三国演义》与山东<br>附录:山东砖埠黄疃村诸葛亮老家<br>六、《三国演义》的艺术世界<br>七、《三国演义》与人类文明进程<br>八、结语<br>附录:《三国演义》曹魏之战略优势缀述——从“隆中对”的“扬蜀抑魏”说起<br>第三章 齐鲁文化与《水浒传》<br>一、《诗经·大雅·绵》与《水浒传》名义<br>二、“九天玄女”与《水浒传》<br>三、《水浒传》“替天行道”论<br>四、结语<br>第四章 泰山文化与《西游记》<br>一、泰山与《西游记》研究概说<br>二、泰山——傲来峰是“花果山”<br>三、孙悟空是“泰山猴”<br>四、《西游记》“三界”与泰山<br>五、唐僧、八戒、沙僧、龙马与泰山<br>六、《西游记》其他神魔与泰山<br>七、结语<br>附录一:《西游记》与明万历前泰山景观对照表<br>附录二:从“钹”之意象看《西游记》作者——以《水浒传》、《金瓶梅》、《续欢喜冤家》之例为参照<br>附录三:《西游记》名义真解<br>附录四:“西天取经”的“意味”<br>第五章 《金瓶梅》论考<br>一、关于“伟大的色情小说《金瓶梅》”——从高罗佩如是说谈起<br>二、儒家“诗教”与《金瓶梅》的性描写<br>三、《金瓶梅》与“一个男人与六个女人”的叙事模式——中国“情色”叙事自古及今的一个数理传统<br>四、从“西门”到“贾府”——从古代拆字术、“西方”观念说到《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br>第六章 齐鲁文化与《儒林外史》<br>一、《儒林外史》的“天下”、“古今”与“山东”<br>二、吴敬梓“设帐”、周进“坐馆”与“汶上”<br>三、《儒林外史》是正面文章<br>四、《儒林外史》人物考论<br>五、《儒林外史》情节考论<br>第七章 《聊斋志异》与儒典<br>一、《聊斋》之“聊”以及名义考索<br>二、《考城隍》之儒家——理学心态<br>三、《瞳人语》、《画壁》与“非礼勿视”<br>四、从儒家“好色论”说《娇娜》<br>五、《青娥》、《红玉》与“钻穴相窥,逾墙相从”<br>六、《莲香》与《诗》、《易》等杂考<br>七、说《白于玉》中的“王请无好小色”<br>八、《夜叉国》与“子欲居九夷”<br>九、《辛十四娘》与《诗经·行露》<br>十、《土偶》、《鸦头》与“从一而终”<br>十一、《辛十四娘》、《霍生》与“非礼勿言”<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