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与现实作为军阀的双重父母,各自赋予它不同的禀赋。 然而,先祖的基因必须通过时代的律动才能得以表达。近代军阀的产生、 发展与消亡是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历史进程相始终的,即:中国传统 秩序走向崩溃的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推行殖民化的过程,中国走向 近代化的过程。作为军阀集团的维系意识,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与上述 三种过程有关的思想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走向没落但依然盘根错节的传统 思想,由于统治秩序紊乱而“合法化”的游民意识,伴随文化冲突而涌入 的西方文化思潮和要素。军阀集团维系意识在这三股意识干流的交汇撞击 中泛起自己的水花。 一、传统意识的滞留 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宗法血缘纽带的强固,任何层面的社会群体都是以 家庭或家族为基点和归宿,父家长制的模式几乎适用于任何社会控制层次 ,个人的奋斗大都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行进。这一方面使中国 人的国家观、社会观带有浓重的家族伦理色彩,另一方面也使各种形式的 社会群体的维系意识都成为以宗法制度为归依的儒家纲常体系的派生物。 一般我们称军阀为封建军阀,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就是说在他们整个 思想体系中,我们通常所谓的封建纲常礼教起了主干作用,因为在建国后 很长时间里,我们将秦汉以来的制度,视为“封建”的;甚至可以说,这 些军阀本身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产物。尽管传统在西学面前碰了壁,他 们依然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用祖宗法宝来维系军队。尽管军阀首领中不乏 目不识丁的老粗,各集团成员中也没有多少人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然而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底色,纲常伦理道德深入人心的秘密在于它已经成 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心理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人们对传统的接受,不仅在于 正统的经学研读和学校教育这种大渠道灌输,而更为普遍的是戏曲、说唱 等小渠道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戏台上,鼓词里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 形象,往往较刻板的伦理说教更能动人心魂。因此,肉食者热衷于忠孝节 义,糠食者也习惯于节义忠孝。袁世凯祭孔,孙传芳投壶,连不知道自己 有多少兵、多少钱和多少姨太太的张宗昌也会大刻《十三经》,其余大大 小小的军阀无一例外地张口五常闭嘴八德。使集团成员的头脑在效忠的题 目下僵化固化,是全体军阀孜孜以求的目标。 当然,像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一样,在把纲常礼教挂在嘴边的同时,并 没有脱掉释道两教的影响,在军阀的维系思想库中,传统所有的法宝均有 一席之地。湖南军阀赵恒惕会开“人力已竭求诸佛法”的金光明大法会, 唐生智则有一支受戒的“佛教军”。 然而,近代军阀毕竟生活在近代,时代不仅使他们对待传统伦理的态 度具有更多的功利实用气味,而且在他们继承的传统思想上也烙上了自己 的印记,由于清亡以后,整个统治阶级已经支离破碎,统治中心呈现出一 种物理上所谓的“失重”状态。用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话来说叫做“五伦” 缺了“一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传统人际关系的 五个维度,缺了“君臣”的一维。所以军阀们的纲常礼教往往缺乏整体色 彩,即只强调伦理体系中的忠孝之义而置公私之义于不顾。这一点,就近 代而言,曾国藩为始作俑者。湘军的建制,因将设营,将去营裁,每级建 制交由负责长官招募忠于自己的官兵。袁世凯对此进行了理论化建树,在 小站练兵时即把所谓的“忠国、爱民、亲上、死上”四义混为一谈,用偷 换概念的办法使他与“国”合二而一,忠于他就等于忠于国。所谓“小忠 者,大忠之贼也”,没有一个军阀肯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牺牲他个人 的利益,所有人都只强调下属对他个人的效忠,而对他名义或实际上的上 司对其手下的越级干预都怀有极大的敌意。对军阀来说,来自敌对营垒的 威胁与来自同一阵线别一派系的威胁同样可怕。与护国军作战的袁氏嫡系 武力曹锟会拥兵自重,眼看着他主公的事业瓦解。跟红军对峙的国民党地 方军阀也能与红军达成默契,互不侵犯。 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在军阀的传统性格上的最大影响是造成了意识结构 上的内在危机,除极少数外,军阀无不希冀一温帝王梦,然而却都把自己 装扮成共和制度的誓死捍卫者甚至“再造者”。明明是三纲五常的儒家说 教,却偏偏要冠以时尚的口号和“主义”,这种意识上表层和内蕴的分裂 ,标志着军阀心中的传统意识已经无可奈何地出现了时代性扭曲。 二、游民意识的渗透 在传统社会里,游民的成分很复杂,一方面,他们是脱离土地和宗法 关系的人,一方面,又是工商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必须在新的生存条件下 ,结成新的类宗法式的关系。地主的兼并,国家的掠夺与压迫,人口增长 的压力,土地的贫瘠化,使周期性震荡的传统社会始终保持着周期性涨落 的游民人口。这样一个游民阶层的存在,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是威胁王朝 秩序的异己势力。游民虽然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迫于官方的压力和生存 的需要,也产生了某些与社会主体意识相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如宗教上 的罗祖崇拜、无生老母崇拜;憎恶现实的“劫变”观念,甚至将所谓的“ 现在佛”如来斥之为“人面兽心”;强调互助和蔑视纲纪的义气等。 P11-1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