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和动荡的历史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社会制度变革的步伐。
1.经济: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生产力显著提高,其标志就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的成就更为突出。古代的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被各国通过变法确立了下来。
(1)春秋时期,人们开始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铁制农具开始普及,加上牛耕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开荒成为可能,因而促进了私田的扩展。同时,采矿业和铸造业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可以制造许多锐利、坚硬的兵器。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良,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向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私田数量增加,井田制度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相继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转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这也刺激了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对马的需要量激增,因而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3)春秋时,还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以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实物税的形式,取代了西周责任不明确的井田制,标志着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公元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从而使税赋合一。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经很普遍。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逐渐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从而取代奴隶主贵族,建立起新的封建制度。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以郑国为首的诸侯国与中央分庭抗礼,甚至发生了抗拒王师、郑国与周互换人质这样的事,实际上周王室的地位已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此后,各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大国不断吞并小国。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或聚若干小邑设县,而在边境地区设置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士大夫。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最大的意义在于: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贵族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政令的统一。
西周时代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统帅诸侯。春秋时期,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实际成了五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傀儡和工具。
3.战争:春秋时期,五霸迭兴。其中,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向北抗击戎、狄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阻止楚军北进中原,逼迫楚国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发生内乱,失去了霸主地位。南方的楚国趁势兴起,消灭了周围的几个小国后,矛头直指中原。宋襄公为了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以抗击楚国为名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但宋国的实力与威望不足。结果,宋国独自迎战楚军于泓水,愚守“仁义”的宋襄公拒绝了大司马子鱼“半渡击之”的建议,楚军列阵完毕后,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中箭而死。在外避乱的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军队护送下回国继位,是为晋文公。他励精图治,整顿军务,晋国很快强盛起来。为了遏制楚国的势力向中原发展,他联合齐国和秦国,发兵救宋,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新霸主。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崤山之战,秦军全军覆没,秦国遂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楚国在城濮战败后,转而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国力强盛起来。楚庄王平息内乱,改革图强,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鼎的大小轻重,意在代周自立。公元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今河南郑州),大败晋军;不久又进兵围宋,晋国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背晋向楚,楚庄王称霸中原。
可见,春秋时期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各大国君主想提高自己在诸侯中的威望,从而建立了霸主会盟的传统。五霸“挟王室之义”,以盟主之名讨伐异己,“政由五伯,诸侯恣行”。
4.文化: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成了以“百家争鸣”为代表的思想空前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巫卜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转型的历史阶段。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加之周天子权威的下移和诸侯政治的频繁更替,官学的垄断地位被孔子开创的私学所打破,随着学术的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平民出身的学者、士大夫成了时代的宠儿。
总之,春秋战国,是一个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统治秩序逐渐确立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战国对春秋游戏规则的改变
春秋中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由于各诸侯国的士大夫控制了大量的食邑土地,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基础,并且在朝中掌握实权,使各国的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家分晋”与“田齐代姜齐”。
他们原先都是诸侯国的卿大夫,经过不断的兼并土地,势力逐渐发展起来。经过激烈的兼并斗争,春秋中期控制晋国政局的十余家卿大夫,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后来,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土地被智、赵、韩、魏四家瓜分,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拒绝。于是,智伯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联合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守封地晋阳。由于赵襄子坚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不能攻下,遂引晋水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临阵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擒杀智伯,三家瓜分其地。此时,晋国已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此即成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91年,田和废掉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认可。至此,周朝的奴隶制度到了“礼坏乐崩”的境地。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告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法则取代了温文尔雅的等级礼仪,并得到确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