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积弱除了燕云十六州的未能收服之外,主要是由于赵匡胤采取的巩固皇权措施。他矫枉过正了。<br> 他自从陈桥兵变而戏剧性地得了天下,就千方百计地防止别人也像他这样做。建宋后第二年,他在一个秋天晚上,邀请禁军众将共饮,叫他们都交出兵权。翌日,他们或告老还乡或搬到边疆,从此迷醉歌舞,只顾安享晚年。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把禁军兵制改为“三衙分立”的掌管制,于是带兵者没有发兵权,发兵者没有统兵权,这就消除了禁军兵变的可能性。同时,他下令各边防把最精锐的士兵选派来京补充禁军。<br> 同时,他创立“更戍法”,把部分禁军轮流外派到各地协助守卫,达到“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目的。还有,就是设立中央“通判”的文官职,外派各地去担任州县的长官。凡是有关兵民、钱谷、赋役、狱讼等政令,如没通判签署,就不能生效。这是中央牵制地方的行政。<br> 另外,他在科举的殿试制度中取消了淘汰制。即是凡参加殿试的,无论是优劣成败,都可以分到官做。他们统称为“天子门生”,他明显地重用文臣,贬降武将。<br> 还有一段故事,关系君臣主次。有一次宰相与他正分坐着讨论国政时,赵匡胤故意说要看奏本,当宰相上前递交奏本时,他所坐的椅子被拿走了,退下来时就只能够站着。从此,“坐而论道”变成“站而论道”。虽然,这只是象征性改变,但是,“君尊臣卑”就这样确立了。<br> 赵匡胤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无疑是针对五代以来的“文弱武强”及“君弱臣强”的弊病。所以,经他这么一改,不仅是“君尊臣卑”了,又“文重武轻”了。不过,他的做法亦同时造成了军事上的内强外弱。皇帝身边的士兵精良了,边塞的守军变得脆弱了。特别是宋朝建都在汴梁,四面平原无险可守,就只好靠安排重兵防卫。强敌来自北方,自可长驱直入。北宋就经常地挨打。另外,因为文官在政治上凌驾于武官之上,重文轻武渐成风气,民间从此弃武习文,从北宋起300年的积弱岂是无因。<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