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文化史讲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60126
  • 作      者:
    李山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先秦文化史讲义》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的多元发生与中华民族的初步凝聚、族群代兴的历史、西周分封建国,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分封制与中国文化道路、周礼对民族的教化、“国人”的历史品格、春秋战国普遍变法与两大经国理念的诞生、地域风俗与思想突破、《老子》的哲学突破及黄老思想的变异、孔子创立儒学、“往圣”的“绝学”、教化论、心性论及人性善恶之后的问题、从孔子到韩非子:“百家争鸣”的归于失败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文化的多元发生与中华民族的初步凝聚
  上来先得“破题”:“先秦文化史”,“先”到什么时候呢?回答是:“先”到大致距今一万年左右。为什么是这样的时期呢?因为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文明开始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在我国有众多的发现,做民族文化“沿波讨源”的工作,就从那时开始。上个世纪人文科学最非凡的成绩之一就是考古发现。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辛勤工作,中华遍地都发现了一些远古人类生活的遗迹,证明远古中国文化是多元化的,绝非像过去所认为的是“三皇五帝”一脉单传。
  新石器时代延续了七八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夏、商、周的历史序列,即有城市、有国家政治的“文明”时代;也就是说,多元的发生终于融会为一元发展了。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说到中国国情,总会想起地大、人多这两点。实际在考虑中国文化的远古“突破”时,也有相似的两点需要先加考虑:一是我们的古代文明的发生,是在一个辽阔的地域上完成的;二是族群众多,所谓“多元发生”实际就是族群众多的表现。于是,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我们的先民是如何将原先各不相属的众多族群,凝聚为一个民族,就是我们在思考这段历史时不能不常常放在心头的大问题。
  那么,这个文化由多元发生向一元突破一一人们称城市、国家、军队等现象的出现为“文明的突破”一一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其具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本章试图在某些方面做一点具体的说明。
  先让我们来看看多元发生的情况。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文化的多元发生与中华民族的初步凝聚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二、中华民族的初步凝聚

第二讲  族群代兴的历史
一、夏的兴起与商族的北逸
二、商朝的建立与周人的自窜
三、简谈夏、商文化

第三讲  西周分封建国,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一、西周分封制
二、与分封制相配而行的婚制变革
三、政治化了的血缘关系
四、宗法制:特定的社会结构法则
五、分封制的特征及价值

第四讲  分封制与中国文化道路
一、不同的文明之路
二、古老文明对后起文明的哺育
三、独特的社会形态

第五讲  周礼对民族的教化
一、礼的基本精神:“敬”
二、周礼的“教化”图景
三、“曲礼”对“文明人”的细致规范
四、周礼的化导群伦

第六讲  “国人”的历史品格
一、观察这个时代的两条线索
二、“国人”历史品格
三、“国人”品格与君权膨胀的关联

第七讲  春秋战国普遍变法与两大经国理念的诞生
一、东方各国的变法
二、商鞅变法
三、东西两大经国理念

第八讲  地域风俗与思想突破
一、泛论风俗的时代
二、地域文化与三大思想系统的并起
三、稷下学宫的思想交融

第九讲  《老子》的哲学突破及黄老思想的变异
一、关于“老聃”
二、道家的史学渊源
三、“敬授民时”的古代宗教:“无为”的来源
四、“长生久视”与古仙术
五、《老子》的突破
六、黄老之学的变异

第十讲  孔子创立儒学
一、孔子的“人文”之道
二、编修经典:寄寓文化理想

第十一讲  孔子创建儒学(续)
三、建构“仁”的原则

第十二讲  “往圣”的“绝学”
一、邓析子的职业和学问
二、个人主义者杨朱
三、墨家:民众权利的代言人
四、后期墨家的科学和逻辑学

第十三讲  教化论、心性论及人性善恶之后的问题
一、教化论:儒家文化理想的核心
二、孟子的“性善论”主张
三、“大丈夫”:士人的文化主体精神

第十四讲  从孔子到韩非子:“百家争鸣”的归于失败
一、思想的法则与历史的法则
二、早期法家的成与败
三、邹衍之术:诸子学没落的征候
四、荀子:走向强权的儒学

第十五讲  从孔子到韩非子:“百家争鸣”的归于失败(续)
五、思想的移动与原则的丢失
六、术,韩非学术的中心
七、《说难》、《孤愤》:士人的悲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