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45849
  • 作      者:
    郭越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郭越,男,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学科专业电影学,中国汤显祖研究会会员。1995年入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习,攻戏剧史论及戏剧美学,兼顾东西方戏剧的比较研究。1999年本科毕业,完成学位论文《论庄禅艺术精神与戏曲审美意识》。
展开
内容介绍
    《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创作为主体的华语电影,是在互渗互补中不断拓展的,中华文化是贯穿华语电影的共同血脉,也是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之“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先后掀起“新电影”运动,对三地电影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从整体上显示出华语电影的技术水准、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演化。全书以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文本个案读解为逻辑起点,在大中华文化复合交叉的视野中,对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运动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在分析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华语电影美学观念的革命,本源于三地社会语境的急遽变动,内在动因是异中有同的电影文化生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演进与落潮<br>    第一节 香港“新电影”的崛起与演化<br>    一、香港“新电影”的崛起<br>    1976年,香港无线电视台节目部经理梁淑怡创立了“菲林组”,提倡用l6毫米摄影机拍摄电视节目并先后招揽了一批在国外受过正规电影教育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主要包括严浩、徐克、许鞍华、余允抗等人,又提拔了一批自学成才的年轻人,如拍摄实验电影的章国明和摄影师出身的谭家明。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除了“无视”的菲林组外,另有徐克等人也在着手准备拍摄电视剧集。对此,梁良指出,“香港新浪潮的崛起,主要是拜香港无线电台菲林组所赐。”梁良敏锐注意到香港“无视”对于香港“新电影”人才的培养功莫大焉,因此,香港电视工业对于“新电影”崛起的影响不容忽视。<br>    1978年初,梁淑怡加盟新成立的“佳视”,引发了“无视”菲林组的年轻成员们的集体自动退职。当时正逢电影产业不景气,大公司疲软,这群年轻人跃跃欲试,在独立制片人帮助下纷纷寻机进入电影界。
展开
目录
    绪论<br>    第一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述评<br>    一、全球化语境与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br>    二、广义“新浪潮”坐标与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br>    三、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研究现状<br>    第二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研究方法<br>    一、比较电影<br>    二、作者论和文本分析<br>    三、文化学与生态学方法<br>    第三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对象及意义<br>    一、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研究对象<br>    二、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研究意义<br>    <br>    第一章 演进与落潮<br>    第一节 香港“新电影”的崛起与演化<br>    一、香港“新电影”的崛起<br>    二、香港“新电影”的演化<br>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的兴起与演变<br>    一、台湾“新电影”的兴起<br>    二、台湾“新电影”的演变<br>    第三节 大陆“新电影”的勃兴与衰落<br>    一、大陆“新电影”的勃兴<br>    二、大陆“新电影”的衰落<br>    <br>    第二章 核心导演研究<br>    第一节 香港“新电影”核心导演研究<br>    一、“怒海”波涛中的许鞍华<br>    二、“蝶变”幻影中的徐克<br>    三、伦理深情中的方育平<br>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核心导演研究<br>    一、乡土写实的侯孝贤<br>    二、知性思辨的杨德昌<br>    第三节 大陆“新电影”核心导演研究<br>    一、精英电影“作者”——陈凯歌<br>    二、先锋电影“作者”——田壮壮<br>    三、岭南市井风情的诗意“作者”——张泽鸣<br>    四、西部城市风情的现代“作者”——黄建新<br>    <br>    第三章 兴衰动因考量<br>    第一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崛起的动因 <br>    一、香港“新电影”崛起的动因<br>    二、台湾“新电影”崛起的动因<br>    三、大陆“新电影”崛起的动因<br>    第二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衰落的动因 <br>    一、香港“新电影”衰落的动因<br>    二、台湾“新电影”中落的动因<br>    三、大陆“新电影”淡出的动因<br>    <br>    第四章 贡献影响综论<br>    第一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贡献<br>    一、香港“新电影”的贡献<br>    二、台湾“新电影”的贡献<br>    三、大陆“新电影”的贡献<br>    第二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影响<br>    一、香港:从“新电影”到“后新电影”<br>    二、台湾:从“新电影”到“新新电影”<br>    三、大陆:从第五代电影到新生代电影<br>    <br>    第五章 美学比较与文化汇流<br>    第一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美学比较<br>    第二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文化汇流<br>    一、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文化抉择<br>    二、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的文化汇流<br>    <br>    结语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br>    第一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运动:民族电影文化振兴的探索与选择<br>    第二节 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运动:民族电影美学革新的“新浪潮”<br>    一、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美学轨迹<br>    二、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核心导演<br>    三、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运动崛起潮落的动因<br>    四、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史学意义<br>    五、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美学比较与文化汇流<br>    主要参考文献<br>    著作类<br>    期刊论文类<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