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视艺术学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305361
  • 作      者:
    王桂亭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桂亭,1971年出生于安徽和县。曾在电视台供职,现为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讲师,厦门大学中文系在职博士。合著有《艺术的特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另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电视艺术学论纲》是“媒体与文艺丛书”之一,该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电视艺术学作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电视艺术的发展、电视艺术的特征、电视艺术的分类、电视艺术的观众、电视艺术的环境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br>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电视艺术的发展<br>    电视艺术的发展是以电视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电视艺术发展史就是电视技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乃至电视影像的传输和接收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成了电视艺术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艺术的发展又有其自律的一面,从电视艺术发展内部考察,电视艺术观念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本章试图对电视艺术理论研究、电视技术、电视艺术观念发展作一个纵向梳理。<br>    第一节 电视艺术理论的发展<br>    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功能和任务,这也是该学科成立的必要条件。本节在阐明什么是电视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对电视艺术理论建设现状进行清理,并说明本书的理论构架。<br>    一、电视艺术理论界说<br>    从1958年算起,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50个年头。电视艺术的学理研究也渐有起色,涌现了大量的论文论著。目前以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的“概论”、“原理”之类的专著数量不菲。电视艺术学研究范围包括电视艺术理论、电视艺术理论史、电视艺术批评、电视艺术史等。电视艺术理论侧重对电视艺术普遍规律的探讨,涉及电视艺术的发生发展、本质特征、演进规律、社会功能等;电视艺术理论史侧重于对电视艺术理论发展过程的探讨,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电视艺术文本;电视艺术批评将具体的电视艺术作品、创作主体或者某种电视艺术现象当成自己的对象,并对此进行分析解释;电视艺术史从历时性角度观照电视艺术,揭示电视艺术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电视艺术学各层面研究只是学理上的区分,在实际研究中它们的关系是交互共融的,不过有所侧重罢了。<br>    ……
展开
目录
    总序/黄鸣奋<br>    引论<br>    第一章  电视艺术的发展<br>    第一节  电视艺术理论的发展<br>    一、电视艺术理论界说<br>    二、电视艺术学研究现状<br>    三、电视艺术理论研究建构<br>    第二节  电视技术的演进<br>    一、技术与艺术<br>    二、电视技术<br>    三、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br>    第三节  电视艺术观念的发展<br>    一、从说教工具到大众媒体<br>    二、从“作者中心”到“观者中心”<br>    三、从“宣传品”到“产品”<br>    第二章  电视艺术的特征<br>    第一节  电视作为影像的艺术<br>    一、运动性<br>    二、蒙太奇<br>    三、声画统一<br>    第二节  电视艺术的美学本性<br>    一、纪实性<br>    二、“奇观”性<br>    三、纪实性和奇观性的互塑共生<br>    第三节  电视作为“马赛克”艺术<br>    一、电视作为“嫁接”的艺术<br>    二、电视作为“影像流”<br>    三、电视作为家用电器<br>    第三章  电视艺术的分类<br>    第一节  电视纪实片<br>    一、新闻“专题片”<br>    二、纪录片<br>    第二节  电视文艺片<br>    一、电视文学片<br>    二、电视艺术片<br>    第三节  电视剧<br>    一、电视剧的发展<br>    二、电视剧的特点<br>    三、我国电视剧现状考察<br>    第四章  电视艺术的观众<br>    第一节  日常性和超越性<br>    一、日常性<br>    二、超越性<br>    三、日常性和超越性之间的张力<br>    第二节  电视观众接受心理<br>    一、接受动机<br>    二、文本期待<br>    三、观众接受心理的演变<br>    第三节  被动的观众和主动的观众<br>    一、被动的观众<br>    二、主动的观众<br>    三、电视文本的阐释<br>    第五章  电视艺术的环境<br>    第一节  电视媒体的局限<br>    一、现代性及其后果<br>    二、中心化的文艺观<br>    三、电视的中心化<br>    第二节  电视媒体中权与利<br>    一、电视的权力<br>    二、商业化和电视艺术<br>    三、电视媒体权和利争夺的后果<br>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艺术<br>    一、什么是后现代?<br>    二、电视的后现代特征<br>    第六章  网络艺术<br>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中的作者与读者<br>    一、在线超文本<br>    二、超文本的作者<br>    三、超文本的读者<br>    第二节  作者与读者在线交往的特性<br>    一、虚拟性<br>    二、广泛性<br>    三、真挚性<br>    第三节  在线交往对于艺术的意义<br>    一、阐释的敞开<br>    二、“民间化”的价值取向<br>    三、艺术门类的融合<br>    结语  “生态学”转向<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