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2054974
  • 作      者:
    尹绍亭著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尹绍亭,1947年12月生,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专著;《稻米之路》等译著以及若干相关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之《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回顾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可用四句话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引进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其时军阀割据,动荡不安;此后抗战八年内战四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们就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辛勤耕耘,筚路蓝缕……沧桑百年,斗转星移,现在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可以说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虽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对当前国内外悄然兴起的文化自觉和无所不在的文化诉求,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无疑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的建设,如何在融入国际学界的同时努力实现本土化,如何普及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以提高国民的教养和素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均为重大而紧迫的谬题。
    本丛书的问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状况,作为新时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规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将载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史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传统刀耕火种志
    本章由几个典型刀耕火种社区的田野调查报告构成。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刀耕火种,相似之处不少,不同之处也很多,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十分有意义的。必须说明的是,笔者的调查,重点是要搞清楚各民族传统刀耕火种的实态,然而由于近50年来频频发生的激烈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冲击,传统的刀耕火种文化体系已然遭到很大的破坏,很多文化要素已经或正在消失,因而下面的几个报告的内容并非完全是现实情况的反映。例如各报告中的"社会组织"和"土地制度",虽然部分还变相地存在着,然而基本上是通过访谈和文献资料整理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的状况;"农耕礼仪"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很多仪式在历次运动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销声匿迹了,然而最近十余年来一些消亡的农业祭祀活动又恢复了;至于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则多半是现实田野调查的资料。
    第一节 卡场景颇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卡场乡,20世纪50年代初期包括卡场、黑河、乌帕三个乡,统属原莲山县卡场文化站。20世纪60年代改为盈江县勐弄公社所辖大队,1976年从勐弄公社分出,成为卡场公社。后又改公社为区,1987年再改区为乡,现为卡场乡。根据1987年底的统计,卡场乡下辖4个大队,28个自然村,33个合作社。全区共有人口820户、5033人,其中景颇族3319人,傈僳族1136人,汉族573人。
展开
目录
绪论 刀耕火种研究的背景、理论和方法
一、东南亚,南亚的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二、日本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三、中国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四、生态人类学的视野
五、刀耕火种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分布和分类
第一节 历史的考察
一、羌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二、濮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三、苗瑶民族的刀耕火种
四、越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第二节 分布和分类
一、云南刀耕火种的分布
二、云南刀耕火种的分类

第二章 传统刀耕火种志
第一节 卡场景颇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土地制度
三、"营旺"轮歇制
四、历法与农事
五、百宝地
六、农耕礼仪

第二节 勐海布朗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
三、土地制度
四、刀耕火种技术
五、农耕礼仪

第三节 西盟佤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和土地制度
三、栽培作物及生产技术
四、打洛寨的刀耕火种
五、猎头祭谷

第四节 基诺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及土地制度
三、土地类型及耕作技术
四、栽培作物
五、发达的轮作技术
六、生产节令和生产过程
七、农耕礼仪

第五节 独龙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
三、土地制度
四、土地类型及耕作技术
五、栽培作物及各月生产活动

第三章 比较研究
第一节 轮歇类型的比较
一、无轮作轮歇类型
二、轮作轮歇类型
三、人工造林轮歇类型
四、草地轮歇类型

第二节 耕作技术的比较
一、无轮作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二、轮作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三、草地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第三节 迁移方式的比较
一、任意频繁迁移的民族
二、任意缓慢迁移的民族
三、固定地域内移动的民族
四、定居民族的分寨迁移

第四节 坝子和山地人类生态系统的比较
一、坝子人类生态系统
二、山地人类生态系统

终章文化、自然与发展
一、不应蔑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生存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