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355003
  • 作      者:
    孙慰川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孙慰川,男,出生于南京。曾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获得文学士学位、文艺学硕士学位和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学系影视编导与评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电影学硕士生导师。在通过教育部的英语考试之后,2004年获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2005年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电影系深造。 多年来一直从事台湾电影研究,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0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了个人专著《当代港台电影研究》,参写了《电影文化诗学》、《影视艺术概论》等5部学术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系江苏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之成果。著名电影学者贾磊磊教授作《序》。作者孙慰川副教授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电影系做公派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台湾电影研究。《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全面回顾了台湾电影的发展史,并从中概括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城乡文明相比照、殖民经验与身份认同、人的异化与主体的死亡等六大叙事主题。作者还对写实主义和民族化的影音风格从缺失到建构的递嬗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李行、胡金铨、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等14位重要的电影人进行了系统的评析。书中附有《台湾电影大事记》、《金马奖历届获奖名单》和60多幅精美图片。全书条理清晰,观点独到,文字生动流畅,图文并茂,适合各个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岁月风云中的光影沧桑——回眸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足印
  第一节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电影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放映了l2部短片,宣告了电影的诞生。同样是在这一年,根据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1895—1945)的漫长岁月里,在台湾拍摄和放映的基本上都是日本电影。虽然曾经有中国大陆的电影进入台湾,但通常要接受日本殖民当局的严格审查和控制,电影成为日本当局强化其殖民统治的一个工具。显然,在电影诞生之初的这50年里,由于日本殖民当局的残酷打压,台湾本土的华语电影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足、发育不良状态。
  1901年11月,一位日本人在台北放映了从日本带来的十几部新闻短片。虽然这次放映只供日本人观看,但电影总算是进入了台湾。1925年5月,刘喜阳、李松峰等台湾人创立了台湾映画研究会,致力于电影的研究和制作。这是第一个由台湾人组织的电影研究和制片团体。不久,刘喜阳担任编导,李松峰担任摄影,完成了台湾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片长8本,于同年9月9日在台北上映。由于制作粗糙,故票房惨淡,在民众中也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台湾映画研究会就此解散。
  1928年,受日本东京连锁剧的启发,台湾人林登波的歌仔戏班在舞台剧的演出过程中,穿插放映电影,利用电影来表现舞台上难以表现的战争、火灾、洪水等场面。这种方式吸引了许多观众,轰动一时。受其鼓舞,张云鹤(孙藻)、李松峰等台湾人在1929年创建了百达影片公司。张云鹤担任编导和制片,李松峰担任摄影,制作了片长8本的侠义爱情片《血痕》(又名《峦界英雄》),次年3月在台北放映,大获成功。但在当时,这样的盛况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当时,台湾电影发展缓慢不外乎以下原因:1.台湾总督府的电影审查制度限制了电影的发展。对台湾人士拍摄电影的审查尤其严苛。2.没有雄厚、稳定的资金,难以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一部电影完成之后,演职员往往得另谋出路。这样断断续续、青黄不接的创作状态,使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人士的专业水平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3.缺乏优秀的剧本。当时在台湾很难物色到一位好的电影编剧或一个出色的文学剧本。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台湾进入备战时期,殖民当局加强了意识形态控制。1931年至1937年,台湾仅拍摄了五部剧情片,且大多数是日本人与台湾人合作完成的。1937年5月,台湾人士出资在台北创办了第一电影制作所。吴锡洋任所长,郑德福是常务理事,导演则是一位日本人。该制作所的处女作是剧情片《望春风》,讲述台北艺妲的身世故事。该片由李临秋根据当时台湾最流行的民歌《望春风》的歌词创作出剧本,再由郑德福改编为电影剧本,摄影师是日本人,用了半年的时间拍成。“故事的结构完整而悲切感人,而且制片严谨。”  然而,日本殖民当局禁止台语和“国语”影片公映,于是,只好配上日语对白。尽管有此缺憾,但到抗战胜利为止,在台湾人士参与制作的电影中,《望春风》仍然不失为比较优秀的电影。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电影摄影场成立。但l950年以前,台湾电影摄影场(也就是后来的台湾省“新闻处”电影制片厂,通常简称为“台制”)只制作过少量35毫米胶片的黑白新闻影片,而没有拍摄过一部剧情长片。
展开
目录
序:中国电影,作为我们的文化血脉
前言
第一章 岁月风云中的光影沧桑——回眸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足印
第一节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电影
第二节 战斗文艺与反共电影
第三节 台语片的热潮与衰落
第四节 武侠片和功夫片的嬗变
第五节 乡土电影的兴衰
第六节 健康写实主义电影与“国语”片的勃兴
第七节 战争片的发展
第八节 爱情文艺片的盛衰
第九节 新电影的崛起
第十节 后新电影时代
第二章 隐藏在胶片里的艺术追求——探寻台湾电影美学观嬗变的轨迹
第一节 健康写实主义:伪写实主义的美学观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写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
第三节 后新电影时代:多元化发展的美学观
第三章 影像背后的爱恨和悲欢——破解台湾电影的叙事主题与审美内涵
第一节 善与恶的二元对
第二节 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相比照
第三节 成长经验与历史反思
第四节 殖民经验与身份认同
第五节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第六节 人的异化与主体的死亡
第四章 告别瞒和骗的文艺,谋求美与真的统一——反思台湾电影影音风格的递嬗
第一节 写实主义影音风格的探索
第二节 民族化影音风格的建构
第五章 地平线上,大师和作者们的身影——研读重要的电影人及其作品
第一节 李行,台湾电影教父
第二节 白景瑞,“国语”片的喜剧大师
第三节 胡金铨,学者型的导演
第四节 宋存寿,“国语”片的一流高手
第五节 王童,台湾电影界的今村昌平
第六节 侯孝贤,悲悯而淡定的光影诗人
第七节 陈坤厚,台湾新电影的精神领袖
第八节 杨德昌,知性思辨家
第九节 李安,跨文化的电影作者
第十节 蔡明亮,在黑暗的河流上漂泊
第十一节 陈国富,用胶片显影当代人的焦虑
第十二节 林正盛,穿越禁区,关注次文化
第十三节 张作骥,聚焦边缘角落和弱势群体
第十四节 易智言,温柔地抚慰寂寞芳心
结语
附录一 台湾电影大事记(1949-2007)
附录二 台湾电影金马奖历届获奖名单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一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