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视觉体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422256
  • 作      者:
    邬烈炎编著
  • 出 版 社 :
    江苏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视觉体验》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视觉观察与体验的方式、方法,试图解释生理性的“眼睛”如何“进化”成为能够进行选择、抽象、演绎及形式化的“视觉”。
展开
作者简介
  邬烈炎,江苏南通人。擅长水彩画。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任教。2001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作品《瓶中荷叶》入选全国第三届水彩、粉画展,《野花野草》入选首届中国水彩画艺术展,《静物》入选中国美协第十次新人新作展等。出版有《色彩》、《邬烈炎静物画集》。编著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设计基础:来自自然的形式》,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院院长。
展开
内容介绍
  《视觉体验》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视觉观察与体验的方式、方法,试图解释生理性的“眼睛”如何“进化”成为能够进行选择、抽象、演绎及形式化的“视觉”。它以各种视觉现象的心理机制,及心理作用下的进一步的视觉行为发展为基础,重点讨论了人对物象进行观察、感受、分析、认知的方法,分析人如何以视觉思维方式的不同角度与层次进行“看”的体验,以大量的现象分析具有说服力地揭示了视觉形式生成的本体原因,如“看”的观察感受之维,侧重于从视象中获得多层面的认知;如“看”的形式分析之维,讨论如何进行视觉选择,如何在平常的物象与景观中辨识形式要素,如何归纳构成语法,如何寻找视觉趣味,如何改变习惯性的对象、距离、角度、状态的观察方式,及对运动的体验方式等,正是这些因素引起了正形与负形、具象与抽象、微观与宏观的演绎,如现代艺术是如何具备形式视觉表现方式;如视觉体验的维度变化,对二维、三维、四维的不同构成要素的不同观察方法,同时视觉体验还包括了从“盲视”“音响”“文字”等层面进行比较与超感体验,从哲理的层面所进行的深层分析等。
展开
精彩书摘
  1.解读:视觉感知的行为与理论
  视觉由光的物理特性与人的眼睛的生理机制造就。人的视觉行为与经验一般分为视觉感觉和视觉知觉两部分。所谓视觉感觉,指人通过眼睛可以感受外在世界的颜色,辨别明暗,即眼睛这一感受器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所谓视觉知觉,则包括形态知觉、图像识别、空间知觉等,是人从客观环境的刺激中区别某种图形、识别某种图像及产生三维空间认知的能力,即视觉系统完成的“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这些加工过程提供额外的解释,成功地为你在环境中导航”。
  视觉是人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人的不同视觉现象构筑了人的完整视觉感受并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感受。各种视觉现象的心理机制,及心理作用下的进一步的视觉现象的变化与发展使人拥有复杂的视觉心理。人类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1.1 视觉感受与知觉的行为
  视觉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复杂多变的外在信息,人的视觉认知能力做出种种反应,如识别、辨认、比较、选择、判断、记忆等。
  1.1.1 视觉注意
  所谓视觉注意,是指视线投向特定的目标,视觉被吸引到特定事物。注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选择感觉输入的一部分做进一步回工。视觉注意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被动的视觉注意即刺激驱动捕获,指人因为外在的某种刺激而被动地注意,即在相对稳定的视觉刺激中突然出现不稳定的刺激因素所造成的视觉注意。如在静止不动的环境中突然出现运动物体,如在黑暗的环境中出现闪光等。此外其他感觉器官的感知刺激也会引起视觉注意。如在安静的环境中突然出现响声,奇怪的气味等也会引起视觉注意。此外引起视觉注意的刺激和个人的心理、经验也有关系,如某种在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事物或情景再次出现也会造成相应的视觉注意。主动的视觉注意即目的指向选择,是人的意识作用下的主动行为,如在阅读时对文字的注意,如为某种目的寻找特定目标而注视某些事物。这种视觉注意是人在自我意识控制下的行为,这种注意力的程度高低取决于意识的强弱程度。如注意力高的视觉注意在外在刺激产生时不易受刺激的影响,如专心看书的人感觉不到身边有人说话,所以不会产生被动的视觉注意;而相反注意力低时,人会不自觉地注意声音发出的方向。而研究表明刺激驱动捕获胜过目的指向选择,是知觉系统被组织起来使人的注意被自动拉到环境中新的物体上。
展开
目录
引言
1.解读:视觉感知的行为与理论
1.1 视觉感受与知觉的行为
1.1.1 视觉注意
1.1.2 视觉理解
1.1.3 视觉情绪
1.1.4 视觉记忆

1.2 视觉感觉与知觉的理论
1.2.1 格式塔方法
1.2.2 结构主义方法
1.2.3 生态学方法
1.2.4 符号学方法

2.观察:从“眼睛”到“视觉”的生成
2.1 镜像之看:视觉意趣的寻找与选择
2.2 纯真之看:来自视觉教育的启示
2.3 精微之看:像达·芬奇那样观察
2.4 自然之看:视觉思考与发现之径
2.5 右脑之看:“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3.维度:视觉的纵深与变体
3.1 二维之看:平面的组织与线条的表现
3.1.1 平面
3.1.2 线条

3.2 三维之看:实象的再现与视幻的变格
3.2.1 原理之看:三维表达与科学技法理论
3.2.2 幻像之看:从真实物象到作品成像
3.2.3 整体之看:局部——综合——局部的构成
3.3 四维之看:时间与空间的意象拼贴

4.形式:视觉语言的纯化
4.1 形式之看:贝尔与弗莱的学说
4.2 莫奈之看:从色彩开始
4.3 塞尚之看:纯粹形式的视觉

5.演绎:视觉变异之看
5.1 变距之看:远中近的变象
5.2 正形与负形的转换
5.3 变异之看:从常态到非常态
5.4 抽象之看

6.思维:视知觉与形式的建构
6.1 格式塔理论
6.1.1 格式塔
6.1.2 场论
6.1.3 同型论

6.2 视知觉与形式要素分析
6.3 视知觉与形式语言构成
6.3.1 视知觉的逻辑组织性与主动选择性
6.3.2 视知觉与形式语言的生成
6.3.3 形式的眼光与形式的自觉

7.理念:视觉的哲思与哲思的视觉
7.1 贡布里希:主体投射之看
7.1.1 主体眼光的寻找·发现·选择
7.1.2 “先验图式”与“主体投射”
7.1.3 视觉对象与主体投射
7.1.4 视觉接受与视觉探求

7.2 梅洛-庞蒂:反思之看
7.2.1 现象学:视觉的反身性
7.2.2 可见之物呈现与视觉表现呈现
7.2.3 “虚无形象”与“自在形象”
7.2.4 镜像与魔术

7.3 罗兰·巴特:影像隐喻之看
7.3.1 摄影的特性与物象存在
7.3.2 “被拍照的人”与“看照片的人”
7.3.3 摄影的滥情与聚情

8.比较:视觉的超象体验
8.1 盲视之“看”:视觉的想像与感觉
8.1.1 海伦·凯勒的视觉猜想
8.1.2 眼·手·心的超验感应

8.2 听觉之“看”:视听比较与音画交响
8.2.1 视听术语的比较
8.2.2 流派形式比较
8.2.3 视听转换
8.3 文字之“看”:新现实小说与物之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