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困脱肉,君障色失,死于冬。”这里是说精神因素是影响五脏致病的原因。故《内经》中反复指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基于以上,中医和养生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延年方面都有相应的原则和方法。《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又说:“故日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根结》)只有阴阳和谐,精神乃治。“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素问·调经论》)可见,中医主要是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和人体精气来进行治病调神的。养生学历来重养神。《内经》说:“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纵情声色,不知养神,以至早衰,故主张清静养神。《庄子》所谓“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日:“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在清静养神的基础上,认为动静结合,则更有利于健康长寿。《黄帝内经》则示人“恬淡虚无”。恬淡,静也;虚无,心神宁静与清静。明人瞿佑亦日:“养生之法,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又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居家宜忌》)这些论述都强调养心凝神是养生之重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