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实政治操作
儒学自从从汉代独尊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低谷,直到隋末唐初仍未恢复元气。儒学的长期萎靡不振不仅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也不利于唐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所以,唐朝统治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扶持儒学,力争恢复其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从政权的巩固和治理来看,在三教中,佛、道皆引人出世,不能直接用来施政和治民;儒家的纲常伦理,却是维护封建秩序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唐代历朝的统治者,无不采取“儒为教化之本,学者之宗”①的政策,尽力恢复和保持儒家思想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使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现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客观来说,唐代前期在哲学家的贫困和哲学家思想的贫困两个方面共同表现出一种“哲学的贫困”。儒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也类似于此。②由于学术活动的滞后性和积累的需要,初唐时期的儒学发展,并不直接体现为学术领域和思想范畴的进步,而主要是在实际操作层面的促进。这一点,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如果说学术的发展可以归结为坚守、传承和创新等阶段的话,初盛唐时期的儒学。
①《旧唐书》卷八十一《刘祥道传》。
②杨荫楼认为:唐代前期由于社会的安定,缺乏震撼人心的社会大问题;统治者重视政治,致使政治思想发达而哲学思想平庸;经学的统一,使经学走上了僵化的老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考试内容的硬性规定,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限制和阻碍了哲学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唐前期中国传统思想对佛学的融合改造尚未完成,佛学理论还未被纳人到中国的传统哲学之中等五方面的原因,表现出哲学的贫困,其中包括了儒学的贫困。参见《唐代前期中国哲学的贫困》,《烟台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