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草木虫鱼新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656945
  • 作      者:
    殷登国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多识草木鱼虫鸟兽之名”,这的确是一个睿智的卓见,唯有多了解、多关切这些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亲密伙伴,人类的生活才能更和谐、更快乐、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殷登国先生编著的《草木虫鱼新咏》是一本介绍大自然里各种生物情态的书。主要是从民俗学和文学的观点,介绍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看这个有情世界里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所以称之为“新咏”。
展开
内容介绍
    《草木虫鱼新咏》是由殷登国先生编著的。
    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故国”,又号称“上下一万年”。悠久的文化让我们感到荣耀的同时,常常又感觉有些虚无缥缈。除了历史教科书上千巴巴的人名和年代,我们又知道多少?和我们今天奔波忙碌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民俗文化正是中华传统的重要体现。通过作者在《草木虫鱼新咏》中描绘的一幅幅古代中国人生活的场景,我们发现今天和昨天并不遥远,传统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在我们的血液和骨子里。
    作者殷登国先生,祖籍江苏扬州,1950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现旅居加拿大,著有历史、文学、笔记小说、民俗掌故等数十种,多能以生动活泼的文风和渊博的知识,赢得读者的喜爱。我社曾出版过殷登国先生的《人之大欲》、《中国的花神与节气》、《吃经》等。现将作者有关民俗的著作6种同时推出以飨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菩提纱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高可十五公尺,树干生长不均匀,有多数隆起或凹陷部分;侧枝自树干发出,数多而广展,平滑无毛。叶互生,作阔卵形,边缘略作波形,柄长叶尖,长度可达叶片全长三分之一,叶面滑泽,果实球形而无柄,常两两对生于叶腋间。这种植物原产于东印度,恒河流域尤盛,梵语作“毕钵罗”,由于纪元前六世纪时,释迦牟尼佛在苦行多年后,于优楼频螺村之一株大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静心思维,立誓“不成正觉,誓不起座。”后来果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亦为梵语,意为觉道,于是毕钵罗树也称菩提树,成为佛教徒瞻礼的对象,并且随着佛教一同传人中国。
    菩提树传人中国之实物记载,以南北朝时智药三藏自西印度移植于广州光孝寺者最为著名。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菩提”云:“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历千余年矣,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干已空中无干,根即其干,枝亦空中无枝,根即其枝……”
    广州光孝寺这一株历史悠久的菩提树,颇为佛徒重视,因为禅宗六祖慧能曾于树下薙发,开东山法门。《六祖法宝坛经》里的“行由品”说:“慧能……一日思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至广州法性寺(即今之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日风动,一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印宗闻说,欢喜合掌,……于是为慧能薤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慧能与菩提树的关系还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说:东山双峰寺里的禅宗五祖弘忍视神秀为传钵弟子,因为他是首座兼教授师,谁都不能胜过他。有一天,弘忍对众徒说,你们各凭智慧,做一首偈来给我看,通得过,便传他为六代祖。众弟子以为教授师神秀应得衣钵,无须呈偈,神秀却以为呈上偈子,和尚才知自己的智慧。于是神秀便把作好的偈子写在堂前壁上,心想:如果五祖说好,我就去拜谢,否则,走了算了。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见后,认为只到门前,未入门内,问知是神秀所作,便要他再作一偈子来。众僧捧念神秀之偈子,为烧火僧慧能听见,便对别人说:我也有偈子,请代写墙上。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知道后,便把衣钵传给了慧能,称为禅宗六祖。
    神秀主浙悟,慧能主顿悟,而藉菩提为发语,禅宗竞因而演变成南北二派,菩提与佛教之渊源真可谓深厚。
    佛教徒顶礼菩提树,也把菩提叶摘采下来,在寒泉中浸泡四十天,把叶肉泡烂后,取出洗净成为细筋交错成网状之菩提纱,或在菩提纱上抄写佛经,或在菩提纱上画观音、佛祖、十八罗汉,或以菩提纱黏缀成灯帷笠帽,都极为精致可爱。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九三年),沈三白南游广州之海幢寺,就曾见寺僧以菩提纱裱成小册,抄写佛经;沈三自在《浮生六记》的第四卷“浪游记快”里说:“海幢寺规模极大,……有菩提树,其叶似柿,浸水去皮,肉筋细如蝉翼纱,可裱小册写经。”
    前引《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菩提”说:“诃林有菩提树,……其叶似柔桑而大,本圆末锐。二月而凋落,五月而生,僧采之,浸以寒泉,至于四旬之久,出而浣濯,渣滓既尽,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以作灯帷、笠帽,轻弱可爱,持赠远人,比于绡毅(皱纱)。”
    清人翁方纲也有一首《光孝寺菩提纱歌》说:“菩提之树本无树,何况有树能成纱?我来西廊看尽古罗汉,日见寺僧浸水如沤麻。水干丝退净无滓,轻于鲛绡细于纸。贝多罗树青莲花,万缕千丝幻谁起?既了生灭垢净因,那至声香色空里?此树植自天监年,风幡偈子坛下传,不知诃梨勒果遗种在何处?大作屏幢小灯帷,谁知作书更受墨。郑虔柿、怀素蕉,焉保赤不萎黄青不凋,为写佛座静阅古树风萧萧。”
    如今广州光孝寺虽已无僧侣居住,其菩提树也非南北朝时梁武帝天监年间之旧株,而系清仁宗嘉庆四年于旧树位置所补植,但邻居市民仍常至光孝寺-中,采菩提树叶,依旧法浸纱。
    南国嘉树山茶花
    山茶也称茶花或曼陀罗树,是高约一、二丈的常绿性灌木,树皮光滑,灰白色,叶卵圆互生,边缘有细锯齿,叶色深绿,质厚有光泽,花形美大,是木本花卉中最名贵的一种,具有高度观赏价值。
    山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称“曼陀罗树”,是因为这种植物最早是由和尚种在庙宇中,给它取的名字。公元七世纪的唐朝,云南省寺庙中的和尚就开始种茶花了,庙宇沿墙都种有整列的茶花,高可五、六丈的百年老树,形成了一道高大浓密的绿墙,每到冬天茶花盛开时,每株树上冒出了上千朵的茶花,看得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山茶原是红色单瓣花,每朵五瓣,后来产生许多变种,出现了白山茶花、淡红山茶花和艳红山茶花。花瓣也有单瓣和重瓣之别;重瓣的一朵可以多达一百二十片花瓣。
    茶花是难养而善变的植物。
    茶花难种的原因是细根少,需要特别的育苗技术,而且一株山茶从发芽到开花,要花上九年的时间。
    栽培山茶的过程是这样的:选种籽育苗或剪枝扦插,两年后做第一次移植,过二至三年后再做第二次移植,这时的山茶花称为“四年生”或“五年生”,等到七年生或八年生时,进行第三次移植,第九年开始开花,十年生的山茶花才可以定植。换言之,在花圃出售的茶花树,至少应是九年生或十年生的植株,曾经三度移植的。
    茶花必须一再移植,是因为细根少,单凭一支主根,不仅在土中立足不稳,易被风吹倒,吸收养分的面积也不够,无法茁壮开花;所以每次移植时,需要剪主根,使它易长毛根。
    茶花的根易断,因此移植时必须先用尖刀切开根土周围,再用竹筷的钝头轻轻将土挑散、露出根部;盆栽的茶花,也必须每年换一次盆。
    茶花的品种上千,像宝珠(红花心繁如珠)、月丹(花大红)、照殿红(花朵较月丹更大)、海红(花浅红色)、海榴茶(花红蒂青)、石榴茶(红花中有小碎花者)、宫粉茶(花粉红色)、白六角、广东粉、十八学士、荔枝茶、七巧、五宝、九曲、一捻红、鹤顶红、千叶白(白宝塔)等,都是我国的名种山茶花。
    日本则是另一个爱好山茶花的民族,中国人喜爱花形大、变化多的山茶,日本则以单纯为上选,色泽形状越简单越为名贵。日本人替山茶取的花名都颇富诗意,像白玉吹雪、桃下美人、春之雪、春之潮等等。
    山茶花品种繁多,是因为它具有“枝条变异性”;在一株茶花树上,用扦插法繁殖,每根枝条上的花朵都可以自成一个品种,开出花形花色迥异的花朵来,古来最有名的混合色系山茶花“十八学士”,是为茶花枝条变异的代表,可以同时开放红六角、白六角、红牡丹、白牡丹、左旋转、右旋转、分心卷瓣、红晕、白晕……十八种山茶花来。
    山茶花约在农历十一月前后,绽放出艳丽的花朵供人欣赏。
    由于入冬以后,姹紫嫣红的群花都不见了,唯独山茶花盛开着,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在雪地里盛开的红色山茶花,那种白雪绿叶红花的映照,更是十分耀眼。所以雪中的山茶花成了诗人和画家最爱描述的对象;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擅长画花鸟瓜果的画院待诏林椿,便画了一幅《山茶霁雪》的扇面,画一枝红色山茶花,在花叶间还带着雪白晶莹的残雪。
    而宋人苏东坡的《邵伯梵行寺山茶》诗说:“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宋人梅尧臣的《山茶》诗:“南国有嘉树,华居赤玉杯,曾无冬春改,常冒霰雪开。”宋人陶弼的《山茶花》诗:“浅为玉茗深都胜,大白山茶小海红;名誉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都是形容寒冬雪地里的山茶花。
    山茶花的花期很长,可以从十月、十一月一直开到次年的暮春初夏。明人张新的《山茶》诗:“胭脂染就降裙裥,琥珀妆成赤玉盘;似共东风解相识,一枝先已破春寒。”吟咏的就是初春盛开的红山茶花;元人萨都刺的《阻风南露筋过罗汉寺登楼看山茶》诗说:“野寺寻春酒未醒,不知几日过清明;小阑干外东风急,一树山茶落晚晴。”形容的则是暮春时盛开的山茶花。
    晚清时,江苏仪征人厉惕斋家中种植的山茶花,就是冬春夏三季接开不凋;他在《真州竹枝词》中,有一首“茶花”诗说:“年年花事易消磨,如尔花中得气多;屈指三时开不断,冬寒春暖夏清和。”自注云:“余家山茶,从冬月接续开,至次年四月。”
    山茶花原产于云南,以后才逐渐移植到中土;但是至今云南还以盛产名贵品种的山茶花著称;五代十国时后晋人赵莹所写的《云南山茶谱》里,也记载了近百种茶花;明人冯时可《滇中茶花记》说:“滇(云南)中茶花,最甲海外,种类七十有二,冬末春初盛开,大于牡丹,一望若火齐云锦、烁目蒸霞。”
    民初人徐珂在《清稗类钞》里也说:“山茶花,南方各省皆有之,云南尤著,以在会城之归化寺者为第一。其本合抱,花大如盂,为元明以前物,游宦羁客,多饯别于此,每歌咏之。”
    滇中茶花的名贵,近人邓直指说有十绝:一、艳而不妖;二、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三、枝干高耸四、五丈,大可合抱;四、肤纹苍润,黯若古云气樽罍;五、枝条黝纠,状如尘尾龙形;六、蟠根奇古,可凭而几,可藉而枕;七、浓叶森沉如幄;八、性情能耐霜雪,四时常青;九、一次开放历时二、三个月;十、水养瓶中,十几日以后都不变色。
    中国人在冬天,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山茶花的情景,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引》里,曾有一段生动的描写:“此(冬至)后,富家作消寒会,脱尽恒蹊,或具全羊、或脍鱼头、或尚五煨,务各精其馔以相飨。酒则百花绍兴,必其陈者;主人馈客,必别室,假山石后,曲径通幽,窗嵌玻璃,门垂帘幔,琳琅四壁,缥缃满床,其盆景未收花房,而留外过冬者,率安置其中,以供雅玩。铜炉内,埋少许熟炭,只觉室内生春,盂中蒲草,生意融融,盆里茶花,意致楚楚……”山茶竞成了消寒会里雅供清玩的要角。
    中国在往昔有十二花神之说,十一月山茶花的花神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乐天);白居易晚年对佛教禅宗颇感兴趣,自号“香山居士”,而山茶又名曼陀罗树,是寺庙里常种植的花,或许就因为这点渊源,白居易成了十一月山茶花的花神吧!
展开
目录
菩提纱
南国嘉树山茶花
漫谈壶卢
高高树上采槟榔
燃烧。巴,木棉花
消暑解渴谈西瓜
果中尤物话荔枝
荷花素描
秋菊傲霜开
深秋枫叶红
梅花
鸦片的故事
鸟鸣千啭报春归
人言鸟
初夏蝉声唱
萤火虫
故国霜前白雁来
深秋话蟹
古往今来说养鸡
民俗学里的鸡与鸡蛋
谈蛊色变
老鼠面面观
牛的颂歌
古籍里的狗
狐狸的传说
三伏洗象
猪的故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