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庚子之变之后,沙俄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机,在黑龙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事件,同时派兵匪越境袭击各金厂,劫掠黄金,抢夺财物,烧毁房屋,以太平沟为中心的各处金矿无一幸免。位于观音山麓的朝廷储备库物资被抢,观音庙被烧,嘉荫河、桦皮沟、老沟、金满沟等矿区也先后遭到沙俄兵匪洗劫。
面对外敌入侵,督办衙门的官员们束手无策,火速禀报朝廷。但慈禧太后此时自身难保,只顾携光绪皇帝出逃,根本无心处理边陲金厂之事。
金厂官员们无奈之下只得听天由命或者四处逃散,盛极一时的金厂很快衰落,繁华的太平沟变得破败不堪,一片狼藉,金厂的督办衙门也被俄兵焚毁,淘金工人们也多弃业逃难,第一次观都金潮就此转入低谷。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清廷乘沙俄陷于焦头烂额之际,下令开始第二次大规模驱逐沙俄金匪。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强硬照会俄国领事,要求俄人速将各金厂退还中国。因战事紧张,沙俄已无力顾及所强占的各金矿。
1905年,程德全派马六舟进沟清匪,准备强行收回都鲁河金矿。俄匪占据都鲁河金矿已达六年,虽因日俄战争影响,矿区兵力较弱,但也不会轻易放弃这块生财宝地。
光绪三十一年(1872年)十月,马六舟率兵百余人前往都鲁河金矿,到达矿区时正值中午,他一面让士兵在矿区外休息、吃饭,一面让通释告知俄国人,中国军队要进沟清匪,让他们离开中国领土,退回俄国境内。俄匪自知马六舟来意,坚决不退,并在矿区外设置防线,进行武装对峙,有七八十人。马六舟给俄人下了最后通牒:如一天之内不退出矿区,中国军队将消灭所有的抵抗人员。他深知,没有强硬的态度,俄人不会轻易就范,于是对手下进行了周密的部署。10名士兵换上普通百姓服装待命,30名士兵在正面与俄兵对峙,其余人分两路,从侧面包围,留下后面一条通道,等到第二天天黑后,看到俄匪住所起火,即发动进攻。
第二天正午,给俄匪的撤退期限已到。俄方见中国军队没有动静,更加放心了,在“木刻楞”里喝起了酒,还大肆嘲笑中国人懦弱无能。岂料到了夜里,马六舟开始行动了,换好便装的10名士兵带着大量煤油包围了俄匪的“木刻楞”,点起了大火。一时间,火光冲天,枪声四起,三面清兵同时发起进攻。俄兵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死伤三十多人,剩下的在慌乱中逃窜。这次进攻,清军无一伤亡。
马六舟把在金矿工作的大多数中国人集中起来,向他们讲明官府收回金矿的政策,愿意留下来的可以发给生活费,等到重新开工的时候继续从事筛金工作。如不愿留下,也发给路费,即日就可返乡。金夫(矿工)大多都是为了赚钱谋生而来,所以大多选择留下来。马六舟又向他们讲了时局变化,作了爱国宣传。金夫们了解到列强正在侵略蚕食我国的国土,垂涎我国的金矿,都十分愤慨,纷纷表示支持国家收回金矿,赶走外来金匪。
有一百余人还主动参军,共同保护金矿。新兵没有枪支,他们就用挖金的锹、掘金的镐和斧头当武器,成为了保卫国家的新力量。
为了防止俄匪卷土重来,马六舟又开始新的部署,他命所有士兵脱下军服与金夫对换,让穿了军服的金夫每人拿一根木棍留在矿区待命。命50名士兵在都鲁河与观音山之间的有利地势修筑工事,建起第一道防线,并派50名新兵协助防守。其余人员在金矿四周修工事,建立第二道防线。一切准备好后,除岗哨之外其余人抓紧时间休息,准备新的战斗。
两天以后,嘹望哨观测到俄匪一百多人朝都鲁河方向赶来。马六舟立即命令第一道防线士兵隐藏在工事里,并把枪露在外面,而令穿军服的金夫退到工事后面一百多米的山坡上,藏在树后,但要露出一部分军服,让俄匪能够看见。当俄军行至距第一道防线一百多米处时,清晰地看到中方新筑的工事,和一排排的枪支,向后望去,山坡上也埋伏着上百的“士兵”。俄军顿时不敢轻举妄动,为首的军官命通释喊话,说都鲁河金矿石北洋政府批准俄国人开采的,中国军队必须撤出,不然就下令进攻,还威胁说大部队随后就到。
马六舟对敌方的恐吓毫不畏惧,他让通释转告俄匪:都鲁河金矿是曹廷杰大人创办的,所谓北洋政府发放的执照未经中国政府批准,是贪官的个人行为,是无效的。俄人在都鲁河开矿是违法的,不仅要撤出矿区,还要归还观音山等金矿,从中国领土全部撤走。马六舟义正词严,俄军官无言以对,气急败坏地命俄兵开枪。我方军队早已准备好迎战,工事内的士兵予以重重地还击,俄方伤亡二十多人,最终撤退。
之后,俄匪又多次骚扰,但都没有成功,只好放弃了都鲁河金矿。马六舟也因收复金矿有功,由候补知县提升为候补知府。
19015年,马六舟又奉程德全命收复观音山金矿。有了收复都鲁河金矿的经验,马六舟依旧从长计议,没有同俄军硬碰硬。他发现观音山金夫大多也是中国人,他们和都鲁河金夫也比较熟络,于是派人说服这些金夫,不要再为俄国人干活,只要回到这边,不但能保护他们的安全,而且能分地段地让他们在都鲁河金矿筛金,等收复了观音山金矿再让他们回去。
随着金夫纷纷跑到都鲁河,观音山金矿逐渐停工停产了。俄匪却还是龟缩在太平沟不走。马六舟采取化整为零战术,把士兵分成几个队,轮流到太平沟放冷枪。俄匪经不住惊吓,只得找马六舟谈判,要求对金矿的房屋和财产作价赎买,经过多次协商,最终于10月11日,我方以一万两千卢布赎回观音山金矿。自此,萝北境内金矿全部收回。
为了保卫边疆安全,守护沿岸金矿,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将黑龙江将军所属之绥兰海道移于内兴安岭以东,更名为兴东兵备道。两年后的八月五日,在兴东兵备道内设萝北直隶厅同知,萝北之名从此问世。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萝北的金矿并不出奇,但她的兴衰却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命运。兴东道的历史,萝北的历史,都如同这里的金矿一样,虽深埋边疆却绵延不绝。
清朝灭亡以后,号称“慈禧胭脂”的萝北太平沟金矿也随之衰落了。
监管金厂的官员纷纷奔走逃亡,加上内外兵匪勾结,横行劫掠,太平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民国初期的兴东兵备道改为萝北直隶厅,降低了政权机构的等级,由原来的二品省级,降为府级。后来又降格为县级,改为萝北县。但是由于太平沟金矿的存在,各级军政官员对这一地区又重视起来。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督军的张作霖更是关注金厂的恢复,有黄金资源作财力保障,对其壮大实力,巩固军阀政权大为有益。于是,清末的观都金厂也从此由地方省办,逐年演变为军、商一体化的联办。当时萝北厅所设的治员、知事、县长大多兼任观都金矿局的局长,侧重主管金矿事务和矿区的税务征收。当时的县政府衙门设在兴东,金矿局在太平沟,官员们沿着七十里黑龙江水路往返于兴东和太平沟之间,夏季乘船,冬季骑马或乘冰爬犁在冰封后的黑龙江江面上行驶。萝北的边防驻军也分驻在兴东和太平沟两处,兴东驻两个连,太平沟驻两个连,一半是骑兵,一半是步兵,太平沟还驻有专门护矿的警察卫队,以维护矿区的生产和安全。
民国二年(1913年)都鲁河金矿与观音山金矿合并,改名为观都金矿局,局址仍设在太平沟,观都金矿成为当时仅次于漠河金矿的大金厂。
在东北军阀的强硬态度和边境军民的严加防范下,沙俄对矿区的侵扰有所收敛,加上各级官员的重视,观都金厂逐年恢复,产量也增长起来,出现了第二次“观都金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