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advocacy, management, and decline in modern Chinese folkloristic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4072
  • 作      者:
    施爱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施爱东,1968年生,理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通俗小说研究、民俗学学术史。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叠加单元:史诗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机制》、《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英雄杀嫂》、《学术行业生态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以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生、发展、中落的早期历史为中心,着重讨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倡立与学术转型,及其派生的宣传策略、学术论争,以及人事纠纷。
    早期民俗学者在极其艰苦的物质和人事条件下,为理想而奔波,凭热情而工作,为经费而斗争,但最终还是因学术论争、人事矛盾而分道扬镳。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侣建、学术转型、以及中道没落,涉及胡适、鲁迅、周作人、顾颉刚、傅斯年、钟敬文、容肇祖、董作宾、刘半农、辛树帜、史禄国、江绍原、杨成志等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的个性风格与学术分歧在特定学术制度下的不同表演,典型地折射了中国现代学术的行业生态,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突出个案。
展开
目录
导读  学科史的边界与材料
第一节  学科史的边界
第二节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总纲  从“歌谣研究”到“民俗学”:倡立一门新学科
第一节  前奏:韦大列《北京的歌谣》
第二节  序幕: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与风俗调查会
第三节  吹鼓乎:周作人和常惠
第四节  主角上场:顾颉刚踏人“歌谣店”
第五节  过渡:原《歌谣》同人在福州和厦门的活动
第六节  边鼓:早期的民俗类课程建设
第七节  正戏开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
第八节  广告:民俗学会的媒体宣传
第九节  幕后:民俗学会的章程与会务
第十节  余音:民俗学会影响下的地方民俗学团体的兴起
第一章  民俗学的想象与规划
第一节  从《论民间文学》到《民俗学的问题》:以西学为标准
第二节  期待他山之石
第三节  民俗学的对象和范围
第四节  民俗学与历史学、方言学的关系
第五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规划

第二章  作为学科标志的同人出版物
第一节  《民间文艺》:上承《歌谣》下启《民俗》
第二节  《民俗》周刊:夹缝中求生存
第三节  民俗学会丛书:民俗学的典籍生产
第四市  ?俗学会遭遇的出版审查制度
第五节  钟敬文成了出版审查制度的牺牲品
第六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出版经费
第七节  《民俗》季刊: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挣扎

第三章  民俗学专门人才的培训
第一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传习班的经过
第二节  并不完美的结局

第四章  中国最早的西南民族调查
第一节  20世纪初外国学者在中国的民族调查活动
第二节  史禄国早期的调查活动和调查方式
第三节  向往西南民族调查的中国学者
第四节  辛树帜及其领导的瑶山风俗调查
第五节  史禄国及其西南民族调查小组
第六节  杨成志千里走单骑
第七节  中山大学研究院时期的民族调查活动

第五章  顾颉刚:民俗学会的核心与灵魂
第一节  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
第二节  顾颉刚在中山大学的苦恼
第三节  学术思想及其背景
第四节  顾颉刚的民俗学策略
第五节  顾氏研究法的传播

第六章  各向同性:傅斯年、顾颉刚与民俗学
第一节  傅斯年的学术主张
第二节  傅斯年与顾颉刚的性格差异

第七章  民俗学运动的中坚力量
第八章  民俗学运动的制约力量
第九章  早期民俗学者对研究方法的探索
第十章  学科范式的人类学转型
余论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生成背景与当下困境
附录一  中山大学民俗博物馆的遭遇
附录二  与民俗学会相关的行政沿革与人事变动
附录三  钟敬文<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活动的经过和成就)演讲提纲
附录四  钟敬文演讲不完全稿(未刊稿)
附录五  钟敬文先生病中论学
后记一
后记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