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农业科学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农业人口转移变成可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农业实行大规模集约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将会剩余。恩格斯在《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中就指出了农业技术与大规模经营的关系,认为按蒲鲁东的理论,将德国还存在的很多大地产分割成为小农户,这种办法在当时的农业科学状况下,“简直是一种完全反动的措施”①。相反,现存的大地产让联合的劳动者来经营大规模的农业,“只有在这种巨大规模下,才能应用一切现代辅助工具、机器等等,从而使小农明显地看到基于组合原则的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化肥、农药、新的灌溉技术、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需要的劳动力大量减少,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农业人口大量转移和流动过程促使传统农业家庭结构解体,人们面临各种劳动和生活的风险,家庭或者家族无法应对这种社会变迁造成的大规模风险。国家和社会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恰好弥补和完善了传统家庭保障功能的退化或丧失,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社会保障因为社会风险的存在而产生,是围绕风险而设计,目的是为了防止、减少或避免外部风险。科学技术发展越快,社会风险越多,社会保障就越充分。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应对外部风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制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风险不断增大,社会保障也就相应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和作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业选择和社会家庭结构,决定社会保障的方式、程度与水平。社会保障是科学技术的附属产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同向发展关系。
……
展开
——周弘
这是一本有关住房保障问题的成功之作。中国住房问题的解决,事关两个定位:一是住房的性质定位,是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另一是政府的职责定位,应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是保障责任还是援助责任?这本著作将两个定位相对接,以崭新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和判断。
——高培勇
本书从结构分析入手,提出中国住房问题的主要矛盾是结构失衡,论证了财政政策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局限性,观点独特,论证有据,有不少创新探索性观点,值得一读。
——刘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