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中国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矛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br> “如果我们不研究过去,现在就会显得很神秘,而未来则会显得很可怕”,英国政治家、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曾说过:“回顾得越远,展望得越远”。未来是遥远的,现在可“点到为止”,但对历史的回顾、考察却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列宁所说,为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因此,从历史回顾开始,来研究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有关问题,也是十分必要和不可或缺的。<br> 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矛盾即政府教育资金供应紧缺与社会教育需求日益膨胀的矛盾,实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教育财政中的具体反映。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层面上;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重点反映在利益关系调整的层面上。本章以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和利益关系调整为线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矛盾进行回顾和分析,以此作为本书研究的切人点,并从中发掘出本书的研究主题。<br>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矛盾的分析<br> 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总量不足<br>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各项工作纷繁复杂,由于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路线方针的正确,加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在短短的三年中,中国人民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br> 过渡时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底子太薄,物质积累太少,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既要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经济建设,又要肃反剿匪,还要支援朝鲜人民抗击侵略的正义事业,财政支出浩繁,财政收入却不多,财政赤字巨大。正如邓小平所言,“1953年预算在2月12日通过,3月底总预备费就花光了,8月即失掉收支平衡,出现二十一万多亿元的赤字。”“1950年全国刚解放,金融不稳定,财政不可能稳固;1951年抗美援朝,要打仗,财政也不可能稳固;1952年财政情况比较好;1953年过早地花光了总预备费,只好‘搜刮’地方及中央各部门四十多万亿元,如无大问题,万事大吉,如出现大问题,即束手无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