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1880年代之后,黑帮的残暴活动,而非蜂拥而入的中国苦力,成为燃起白人社会仇恨的主要导火索;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1923年,S.P.鲁丁格罗德恩科(S.P. Rudingerde Rodyenko)总结了美国作家最钟爱的中国人角色,其中鸦片吸食者、罪犯和神秘的黑帮分子是“任何描述旅美华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尤其是诸如纽约和旧金山这些大城市的中国人”。①这些小说和关于黑帮火拼的新闻报道使得残暴的黑帮形象在美国人脑海中凸显并植根,从而扭曲了中国人的整体形象。
政治漫画同样反映了中国人形象的转变。当中美之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廉价劳动力之时,政治漫画经常出现的自然是苦力的形象,并将中国人描画为反华游行的受害者。图2中的中国人甚至需要哥伦比亚这一美国的女性化身的保护。在美国的政治漫画中,弱势群体常常被刻画为女人和孩子,而在这里的中国男人则需要一个女人的保护,充分揭示了其弱势的地位。然而,1899年,“黄祸之灾”的漫画则颠覆了这一形象。此时头梳猪尾辫、手持刀枪的残暴的中国人已经不需要美国女人的保护,而成为残害美国女性的刽子手(见图3)。
以上的这些报道、游记、小说以及漫画到底从多大程度上扭曲了中国人的形象?也许从一些孩子,尤其是那些从未接触过中国人的孩子身上,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布鲁诺·雷克(Bruno Laker)在《孩子的种族观念》(Race Attitudein Children)一书中介绍了他在1929年做的一项研究:在一项调查问卷中,他让所有参与调查的美国男孩写下他们不喜欢的人种及其原因。一些孩子的答案是“我不喜欢中国人因为他们太害羞。而且我担心他们会在我转身之后拿刀刺向我”。“我不喜欢中国人因为他们会向你身上捅刀子。”②很明显,残暴的中国人形象已经保存在白人社会中并被传输给了下一代。
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