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运用“四舍五人”这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了,在《淮南子》《九章算术》里都有记载。公元237年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确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一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公元604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人的表示法更加精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不足。这种四舍五人法和现在的完全相同。从古至今,用“四”归纳的名人比比皆是。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传说中还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孔门四子:宋代称孔子及其继承者孟子、曾子、子思为“四
子”;清四子:清代文学家汪轫、蒋士铨、杨重、赵由仪四人。用“四”归纳总结的名人还有:关中四子、书家四圣、医家四圣、画家四圣、黄帝四妃、河南四芳、唐初四杰、黄埔四杰、京剧四大亭等。
4.文学艺术中的“四”
(1)文学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体为主。可见,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如汉乐府民歌《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说:“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可见“边声”和悲风有密切关系,大约指风吹草木发出的凄厉之声。这种声音随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数的描述,常成为警句,引人人胜,耳熟能详,如五代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今天是四月十七日,和他离别已整整一年,时光如水东流。先叙去年离别之状,后抒今日相思之情。以数字成句并领起全篇,在词中颇为罕见。在古代著名诗词句中,“四……五”的迭用也常见,如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南朝宋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杜甫《与朱山人》:“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等。毛泽东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上下旬互文见义,意思是,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世界范围内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风起云涌。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场面,乾隆皇帝走入花丛中,信口云:“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正在他犹豫不定时,刘墉抢答道:“飞入草丛都不见。”数学不仅能计算,而且有形象、有动感。唐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四时八节用事歌》如下:“立春戊土五朝荣,十日丙火见初生。雨水之中甲木旺,骜蛰阳木及中明。
春分乙木明芽地,清明七日乙木能。八日癸水归辰库,谷雨前三戊土盛。
立夏戊土归禄五,十日庚金在己生。小满炎明丙火盛,芒种己土禄归停。
夏至阴生丁火局,小暑丁火七朝明。八日乙木归未库,大暑时来己土兴。
立秋戊土坤生五,十日壬水半弓生。处暑庚金归禄地,白露直是太白金。
秋分正旺辛金地,寒露辛金七日生。八日丁火归戌库,霜降戊土向阳盛。
立冬甲木初生亥,小雪壬水卫方行。大雪阳生壬水局,冬至癸水禄归腾。
小寒癸水七日旺,八日辛金丑库藏。大寒己土半月明,四时八节尊细详。
宋代学者想把《论语》和《孟子》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但朱熹却一定要拉来《礼记》里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合称《四书》。在古代把编书也归作四大部类:经、史、子、集,叫做《四库全书》。十年修成,共收书3503种,79337卷。书名含“四”的还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艳史》《四面墙》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用“四”归纳的书籍还有:《刑法四书》《汪氏四书》《宗李四书》《针灸四书》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