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辛亥前夜的细节长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74008
  • 作      者:
    陈书良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展现百年前波谲云诡的时代画卷,演绎各派政治力量的众生百相,再现一部壮丽史诗的前奏乐章!
    《辛亥前夜的细节长沙》的作者陈书良独具只眼,抓住辛亥前十年这一时间段,又聚焦长沙这一平台,围绕这些重大事件,再现各派政治力量的众生相,开阖纵横,角度新颖,而且不乏深度。
展开
内容介绍
    《辛亥前夜的细节长沙》聚焦于辛亥革命前十年暗流涌动的古城长沙,围绕华兴会起义、立宪护路、公葬陈天华与姚宏业烈士、萍浏醴大起义、长沙抢米风潮等重大事件,展现百年前波诡云谲的时代画卷,演绎各派政治力量的众生百相。《辛亥前夜的细节长沙》的作者陈书良另辟蹊径,从细节入手,出入历史烟云,叙述人物掌故,再现了一部壮丽史诗的前奏乐章。
展开
精彩书评
    陈书良教授是古典文学专家,他善于扬长避短,没有在近代史理论领域进行演绎,而是娓娓而道一些细节,有些还是鲜为人知的所在。用他的话来说,“历史遗漏了太多的细节”,“细节才能使历史鲜活起来”。
    ——章开沅
展开
精彩书摘
    1903年秋天,一艘汽轮从汉口港开出,逆长江而上,过洞庭,入湘江,劈波斩浪,向南急驶。船头站立着一位西装革履、气宇轩昂的青年。他就是日后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的主将黄兴。
    不过,这时候他尚未改名为兴。他名仁牧,一名轸,号杞园,字廑午,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人。父亲黄炳昆,号筱村,青年时考取秀才,补府学廪生,起初在本乡设馆授徒,一度担任过地方上的都总。后来到长沙城里设馆,家境渐宽裕,于是在凉塘购置了田产。
    凉塘在善化县龙喜乡,即今长沙县黄兴镇扬托村。此地处平畴沃土,四合大院坐西朝东,有青瓦土砖房53间,颇有气派,当地俗称为“大屋”。
    黄兴5岁开始从父学习《论语》、唐诗宋词等,8岁入私塾学习《诗经》、《楚辞》、《春秋》及八股文。到14岁,转为居家自修,并学习乌家拳术。22岁考中秀才。当年伟大的农民战争启动了爱国少年的勃勃雄心,据黄兴后来追忆:“我革命的动机,是在少时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李贻燕《纪念黄克强先生》,1939年10月31日西安《西北》)此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日益高涨的湖南维新运动,异常活跃的进步知识界,给黄兴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1898年,他被长沙岳麓书院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学习以后,书院遵循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教育制度迅速向西方学制过渡。这样,黄兴在这里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并实习军事,为其以后投身武装革命准备了条件。他“文似东坡,字工北魏”,是两湖的高材生。这时的黄廑午,是“浏阳双杰”谭嗣同、唐才常十足的粉丝。1900年夏,他甚至参与自立军起事。后来,唐才常等遇害,这使“常存亡国亡种之心”的黄兴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经历了从服膺维新转向反清革命的历程。他曾写《笔铭》自励:“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又作《咏鹰》诗一首: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
    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穹。
    秋深霜气肃,木落万山空。
    不过,尽管“岂肯困樊笼”,他表面上“沉默寡言”、“虚衷慎密”,深藏不露,因而并未引起书院当局的任何怀疑。
    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家书院选派学生三十余人赴日本留学,其中湘籍一人,就是黄兴。这是他走上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抵日后,黄兴人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与留日学生杨笃生、樊锥、梁焕彝等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又设立湖南编译社,介绍两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宣传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革命老干部李锐同志曾对我说过,他的父亲其时亦与宋教仁等在日本留学,他父亲说当时日本教科书说,橘子好吃,但橘子产地在哪里呢?中国。当时的留学生忧国忧民,反清情绪日炽,李老的父亲与宋教仁等都剪掉了辫子,然而黄兴却不显山、不露水。当年同在弘文学院求学的鲁迅曾以其生花妙笔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回忆:“黄克强在东京作师范学生时,就始终没有断发,也未尝大叫革命,所略显其楚人的反抗的蛮性者,惟因日本学监诫学生不可赤膊,他却偏光着上身,手挟洋瓷脸盆,从浴室经过大院子,摇摇摆摆的走入自修室去而已。”黄兴热心社会活动,富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同志,成为留日学生中湖南学生和军校学生的领袖。
    关于黄兴的领袖气质与人格魅力,小他7岁的章士钊在《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中记叙了切身感受:吾弱冠涉世,交友遍天下,认为最难交者有三人:陈独秀、章太炎、李根源。但吾与三人都保持始终,从无诟谇。吾持以论交之唯一武器,在“无争”二字。然持此以御克强,则顿失凭依,手无寸铁。何以言之?我以无争往,而彼之无争尤先于我,大于我。且彼无争之外,尤一切任劳任怨而不辞,而我无有也。由是我之一生,凡与克强有涉之大小事故,都在对方涵盖孕育之中,浑然不觉。因而我敢论定:天下最易交之友,莫如黄克强。
    1903年,留日学生中的激进分子组织了军国民教育会,该会决定了三种方法分头进行活动:一、鼓吹,二、起义,三、暗杀。军国民教育会对于吸收会员是绝对严格的,行动也完全秘密,“开会无定期,会场无定所”,会员的人数不多,活动从未中断。被军国民教育会推派回国,到各省去从事“运动”的,叫做“运动员”。黄兴自告奋勇担任军国民教育会的“运动员”,回湘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策划。
    6月初,黄兴抵达上海,结识了大批沪、宁地区的新派人士,并遇到了在日本认识的同乡胡元倓。
    胡元倓(1872—1937)绝对属于中国教育史上的奇男子伟丈夫。他字子靖,号耐庵,湖南湘潭人。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家学,曾受教于湘中硕儒王闯运,所以经史学颇有根底,尤其服膺王阳明知行学说,认为“存诚”是立身治事之本。因此后来“乐诚堂”巍然矗立于明德学堂;亦因此,胡元倓晚年自号“乐诚老人”。当然,这是后话了。1902年,湖南巡抚奉命选派生员出国留学,胡无倓不顾守旧派的反对,与朱剑凡、陈夙荒等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班学习。在日留学期间,他考察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深感甲午、庚子两役创痛至深,决心以教育救国、培养人才、复兴民族为己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彼时彼地
第二章 华兴公司
第三章 绅士
第四章 白帜逶迤上麓山
第五章 萍浏醴大起义
第六章 抢米!抢米!抢米!
第七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